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樊锦诗

移除 100 位元組, 5 年前
維護清理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樊锦诗'''
| 图像 =
 
[[File:樊锦诗1.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ecofine.cn/uploadfile/2012/0912/2012091201051192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ecofine.cn/2012/0912/8663.html 来自易可纺网]]]
 
| 出生日期 = 1938年
| 出生地点 = 北京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敦煌女儿"<ref>樊锦诗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ref>
 
| 职业 = 考古学家,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等
}}
== 人物简介 == '''樊锦诗''' (1938年7月-) 女,汉族, 出生于 共党员 国北平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 ,中国共產党党员 。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 敦煌女儿"]] 。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 主要经历 ==
''' 樊锦 诗'''1963 诗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8年任副研究员,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樊锦诗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 樊锦诗''' 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 樊锦诗''' 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樊锦诗''' 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樊锦诗''' 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2004年七月,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八月十四日,甘肃省举行樊锦诗先进事迹座谈会,''' 樊锦诗''' 如往常一样,衣着简单,显出她本质的洒脱与自然。在四十年的岁月里,戈壁大漠的风沙已将西部的粗犷、豁达揉合进这位今年六十四岁的江南女性内心。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将敦煌石窟长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作为合作课题,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樊锦诗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1963年,''' 樊锦诗''' 从北京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 樊锦诗''' 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 樊锦诗''' 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樊锦诗''' 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 樊锦诗''' 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 人物评价 ==
[[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今天的''' 樊锦诗''' 女士,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 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 莫高精神" ''' 樊锦诗''' 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 数字敦煌" ,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 敦煌的女儿"]]
{{#ev:youku|XMzk4NjI1MzUyNA|alignment=left}}
改革先锋风采 樊锦诗: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