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次編輯
變更
哪吒
,無編輯摘要
'''哪吒'''([[漢語拼音]]: nézhā <ref>{{cite book|author=罗竹风主编|title=《[[汉语大词典]]》|year=1986年、1991年|publisher=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7543200031|pages=第三卷348頁}}</ref>,[[注音]]:ㄋㄜˊ ㄓㄚˋ,又音ㄋㄨㄛˊ ㄓㄚˋ<ref>{{cite web|title=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58494|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accessdate=2016-02-24}}</ref>),亦作'''那吒''',為[[中國神話]]、[[印度教神话|印度神話]]人物,考據係源於[[佛教]][[護法神]],融入中國文化,而後也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在佛教傳說中,'''哪吒'''是一名[[青少年]][[神|天神]](原型可能是[[古波斯]]的神靈),法力高強,擁護[[佛法]],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也是[[释迦牟尼|釋迦佛]]的弟子,稱'''哪吒太子'''、'''那拏天'''等。
==形象来源 ==
哪吒源於印度佛教
《三教搜神大全》卷七寫道:「哪吒本事玉皇駕下大羅仙。……玉帝封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封神演義》中也將哪吒描述為玄門弟子,如此看來哪吒應該是道教神靈。然而事實上哪吒源於印度佛教。
哪吒梵文全稱為Nalakuvara或Nalakubala,最早記載哪吒的文獻是《佛所行贊》,此書系古印度馬鳴所著,北涼曇無讖翻譯,其中將哪吒稱作「那羅鳩婆」。根據《大正新修大藏經》統計出來的漢語音譯共有九種,分別是:那羅鳩婆、那吒鳩伐羅、那吒矩韈(wā)囉、那吒鳩缽羅、那吒俱缽羅、哪吒具缽羅、那吒俱伐羅、那拏(ná)、那吒,前七種是從梵語中全譯過來的,後兩種是只取前兩個音簡譯過來的。宋代以後禪宗文獻均作「那吒」,而明清戲曲小說則用「哪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g4za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