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臀部

移除 1,28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臀部'''是腰与腿的结合部,骨架是两个髋骨和骶骨组成的骨盆,外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臀形态后倾,上缘为髂嵴,下界为臀沟。正立时,臀呈方形,两侧臀窝显著。
 女性臀部丰满,脂肪多,两髂后上嵴交角为90°;男性臀部小,呈正方形,棱角突出,臀窝明显,两髂后上嵴交角为60° [1] 。 臀部肌肉紧凑程度影响臀位高低的观感,但不改变臀线高度 [80] 。 身高臀围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因臀宽非臀翘 [2] 。同身高女性臀部更宽大 [3] 。 “女性骨盆宽”指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 [4] ,骨盆宽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5-6] [57] 。 骨盆宽是髂嵴间宽、腹宽,非臀宽(髋最大宽) [4] ;大转子间宽是髋宽 [14] ,接近髋最大宽;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2] 。 大转子间宽和髋最大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7] 。 骨骼测量 [4] [15] :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 [2] ,驼背性骨盆 [10] 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 [11-12] 。导致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大的是髋内翻和髋关节脱位 [12] [16] [28] ,非股骨内旋。 活体测量 [4] [15] :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66] ;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15] (侧卧可假性凸起 [30]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 [21] ,远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2] [20] ;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8] [69] 。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在整形外科称为骑士臀、马裤腿 [30] ,绝非“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的假胯宽 [26] ”。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 [50] ; 绝非体态矫正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26] 。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
==臀线==
臀线,人体解剖学中称之为臀沟或臀股沟 [77] (gluteal sulcus [78] ),是指臀肌隆起与股后部上端之间的皮肤沟。站立时更明显 [79] 臀部肌肉紧凑程度影响臀位高低的观感,但不改变臀线高度臀部肌肉紧凑程度影响臀位高低的观感,但不改变臀线高度 [80]
有的人臀部肌肉紧凑,有的松弛下垂,因肌肉形态不同而对“臀位”高低的观感产生影响,但臀部肌肉形态并不改变臀线高度 [80] 。
==混淆概念==
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髂前上棘间宽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髂前上棘间宽 [13]从大到小依次为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髂前上棘间宽 [2] [36] [51]
(1)臀宽/立位臀宽 [4] /髋最大宽:左右侧大腿部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此项测量不必考虑大转子,只采用大腿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 [15] 。
女性髋最大宽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女性髋最大宽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4张)注: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 [48] 。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 [29] ,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 [8] 。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69] 。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63] 大转子间宽即髋宽大转子间宽即髋宽 [14]
(2)大转子间宽/大粗隆间径 [13] /髋宽 [14] :左右侧大转子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15] ,侧卧时股骨大转子内旋可导致假性凸起 [30]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 [21] ,远大于会阴高、臀沟高 [2] [20] 。 
(3)髂嵴间宽/髂结节间径 [16] /髂宽 [14] /骨盆宽/腹宽:左、右髂嵴点(ic)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该点是髂嵴向外最突出的点 [18] ,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66] [2] [20] 。 
(4)髂前上棘间宽/髂棘间径 [17] :左、右髂前上棘点(is)间的直线距离。
 注:该点是髂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 [18] ,髂前上棘点高小于脐高 [2] 。 
附①:髋宽指数=(髂嵴间宽/大转子点间宽)×100
 附②:髂嵴髂前上棘宽度指数=(髂前上棘间宽/髂嵴间宽)×100 [4]
==相关概念==
(1)臀围: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臀围和腰臀比==
===臀围===
(1)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88.82cm,亚洲女性平均为91.66cm [3] ;欧美男性平均为98.37cm,欧美女性平均为96.69cm  身高臀围指数=(臀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52.07,亚洲女性平均为57.78;欧美男性平均为56.03,欧美女性平均为59.34
身高臀围指数=(臀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52.07,亚洲女性平均为57.78 [3] ;欧美男性平均为56.03,欧美女性平均为59.34。
由此可见,臀围平均值两性差不多,(臀围/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相对更大。
(2)《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各身高段臀围数值如表、图册所示,以供参考 [3]
由此可见,同身高,臀围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腰臀比===
腰围: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髂嵴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
注①:前者大于后者,后者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腰围,又称腰节围 [4] ,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严格定义的腰围 [76] ,近似于最小腰围 [2] [21] 。男性腰部最细处略高于肚脐,女性则高出更多。
注②:以下身高腰围指数(腰围指数)、腰臀比皆采用腰节围或最小腰围,不采用腰围(脐点)。
腰围:亚洲男性平均为73.35cm,亚洲女性平均为65.79cm [2] ;欧美男性平均为83.99cm,欧美女性平均为72.55cm  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2.79,亚洲女性平均为41.34;欧美男性平均为47.84,欧美女性平均为44.53。 腰臀比=腰围/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0.81,亚洲女性平均为0.73;欧美男性平均为0.85,欧美女性平均为0.75
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2.79,亚洲女性平均为41.34 [2] ;欧美男性平均为47.84,欧美女性平均为44.53 [20] 。
腰臀比=腰围/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0.81,亚洲女性平均为0.73 [2] ;欧美男性平均为0.85,欧美女性平均为0.75 [20] 。
由此可见,腰围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腰围/身高)×100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腰臀比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也就是说,女性腰更细、臀部相对更大,两性腰臀比差异明显。
==臀厚==
==臀宽、骨盆宽和大转子间宽==
===髋最大宽===
髋最大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2.7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07cm [2] ;欧美男性平均为34.1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4.27cm [20] 。 (髋最大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12,亚洲女性平均为20.78 [2] ;欧美男性平均为19.47,欧美女性平均为21.03 [20] 。 
由此可见,髋最大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髋最大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更宽。
===坐姿臀宽===
坐姿臀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4.0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6.4cm [2] ;欧美男性平均为36.6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8.45cm [20] 。 (坐姿臀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88,亚洲女性平均为22.87 [2] ;欧美男性平均为20.89,欧美女性平均为23.60 [20] 。 
由此可见,坐姿臀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坐姿臀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髂宽和髋宽===
(1)髂嵴间宽/髂结节间径 /髂宽/骨盆宽/腹宽:亚洲男性平均为27.01cm,亚洲女性平均为26.3cm;欧美男性平均为27.05cm,欧美女性平均为26.36cm。
(髂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5.83,亚洲女性平均为16.53 [2] ;欧美男性平均为15.43,欧美女性平均为16.22。
由此可见,髂宽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髂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骨盆相对更宽。
(2)大转子间宽/大粗隆间径/髋宽 [14] :亚洲男性平均为30.67cm,亚洲女性平均为31.82cm。 
(髋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7.89,亚洲女性平均为20.00。
===简介===
(一)在人体测量中,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
 
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
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1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69] [74-75]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二)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1)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 。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 [9] 。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69] 。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63]
消瘦的病人,因大转子特别明显隆起,覆盖其表面的皮肤受压后容易形成褥疮 [55]
(2)在人体测量中,髂嵴以下、臀沟以上各测量点至地面垂距从高到低依次为:髂嵴高、脐高 [66] >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臀峰点高、大转子外突点高 [21] >会阴高>臀沟高 [2] [20] 、髋部最宽点高 [69]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异常比例===
从后方观察髂嵴间径与大转子间径的比例,如图所示:
 
(一)图1为正常人,即所谓的“假胯宽”。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当该区域有大量脂肪堆积时,常可看到该区域的皮肤上出现许多深深的凹陷,呈麻点状或干酪状。这是由于连接凹陷部位皮肤深面与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间的条索状纤维束缺乏弹性,导致纤维束之间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转子下脂肪过多,导致大腿外侧凸起,俗称骑士臀(saddle bag)、马裤腿 [30] [54] 。超量的训练使肌纤维变粗、大腿肌肉横断面增粗,也会出现马裤腿 [53] 。此时髋最大宽远大于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位置也远低于大转子外突点。这绝不是“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假胯宽 [26] ”。
通过整形外科手术等也许可以减少转子下脂肪,使髋最大宽减小,不断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不断接近大转子外突点。然而,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却是不变的,髋部最宽点始终不高于大转子外突点。
(二)图2已有专业术语称之为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髋内翻。髋内翻不是股骨内旋,是颈干角小于正常值 [33] 。严重髋内翻可导致大转子显著突出、上升,与髂前上棘距离变短 [67] ,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缩短 [34] ,患肢外展、内旋活动受限,出现跛行、鸭步 [35] 。其特点为髂嵴间宽远小于大转子间宽 [16] ,大转子间宽就是髋最大宽。 正常人大转子外突点高(略小于大转子点高)本来就接近臀峰点高,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21] 。这类病人的大转子又还上升,所以髋部最宽点(即大转子外突点)高于正常女性的髋部最宽点(即臀沟下缘)。
注:大部分人(大转子点高/身高)×100数值都在50%以上,(大转子外突点高/身高)×100数值接近50% [21] ;绝大部分人(会阴高/身高)×100数值远不及50% [68] ,(臀沟高/身高)×100数值则更小。
因此,图2与“假胯宽”显腿短、股骨内旋的说法完全不符合。
(三)图3为腰椎滑脱 [16] 、极有可能是驼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 [10] 等 ,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
扁平骨盆,其特点为髂嵴间宽与大转子间宽大致相等。
“真胯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其中图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体最宽处位于髂嵴点(髂嵴高近似于脐高),最显腿长。
=== 原因===
(一)在骨盆测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间径比髂棘间径长2-3cm,大转子间径比髂嵴间径长2-3cm。如上述各种径线过小,或几条径线之间比例不正常,说明骨盆可能狭窄或畸形。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棘间径等于或大于髂嵴间径。
驼背性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嵴间径等于或大于大转子间径。
骨盆中部横径可用外测股骨大转子间径来间接推测,此法并非直接测量骨盆,不能说明正常骨盆之横径,但大转子间径过小往往标志着骨盆中部横径过小 [36] 。大转子间宽小于28cm,说明中骨盆狭窄,应剖宫产 [37]
注: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22-303mm,平均值为263mm;大转子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91-355mm,平均值为318.2mm [2]
(二)骨骼系统最重要的性别差异表现在骨盆。女性骨盆由于适应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对较宽。女性骶骨也较宽,骨盆腔宽而圆,便于胎儿的娩出。由于骨盆腔较宽,致使两侧的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关节窝)相距较远,增加了两侧大转子的间距,故使髋部变宽 [9] 。
女性大转子间距的发育和月经初潮有一定联系。13-15岁女性大转子间距发育甚为迅速,其均数远超过男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月经初潮的高峰时期,所以大转子间距的发育高峰应该是第二性征的重要指征。
所以当双膝并拢时,女性左右两股骨的倾角更大(Q角较男性大 [65] ,颈干角较男性小),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 [9] ,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 [39]
雌激素促进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 [40-41] 。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腰细臀宽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长寿。她们和后代认知能力较高,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 [46]
===结论===
(一)解剖学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矢状面、冠状轴、胫侧、腓侧、旋内、旋外等 [58-59] 。在人体测量中,“宽”,顾名思义,指的是横径 [4] 。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 [4] 。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 [14] 。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 [4] ,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1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69] [74-75]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29] [48] )。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 [26] ,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52]
内旋是由骨骼的解剖特征引起的,如股骨扭转。那么,髋部内旋的非手术干预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 [60] 。正常女性髋臼间宽较大 [9] [64] ,经计算或测量,最大限度的外旋或通过治疗根本不可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2] 。而从活体测量层面看,女性髋最大宽还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 [8]
如“股骨过度前倾和(或)胫骨过度外旋可以造成代偿性下肢内旋步态,使得髌骨承受过度的外侧牵拉应力,这些患者通常合并代偿性扁平足和足旋前 [61] ”等现象,这些词语骨科、运动医学等自有描述。如果是要依据身体其它部位的特征、而不是身体横径来判断真假胯宽,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62] ”,“假胯宽”这一描述身体横径的词逻辑上也显得多余。
(二)骨骼测量: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 [2] ,驼背性骨盆 [10] 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导致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大的是髋内翻和髋关节脱位,非股骨内旋。
活体测量 :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66] ;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15] (侧卧可假性凸起 [30]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远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8] [69] 。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在整形外科称为骑士臀、马裤腿 [30] ,绝非“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的假胯宽 [26] ”。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 [50] ;绝非体态矫正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
==参考文献==
13,6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