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06
次編輯
變更
戍妇吟
,無編輯摘要
《'''戍妇吟'''》是[[南宋]] 忠 名 臣刘黻的作品之一 。 刘黻字声伯,又字质翁,号蒙川。“少有志操,刻励清苦,以成其学"。淳祜十年(1250)考取[[太学]]。秉性刚直,关注国事。《忠肃公行状》说他:“骨鲠性成,目击时事,已蚤深杞人之忧矣。"在晚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党祸横生的险恶局势中,他评论时政流弊,触忤权奸。曾为“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士纯"而毅然率诸生叩闯,论垓、荥“去正人以成奸党之私”。后因[[丁大全]]谋夺董槐相位,他又与同舍生[[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六人伏阚上书攻丁大全,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结果削去学籍,送南安军,流放横浦。这种不附权势的正义斗争精神,为时人所赞赏,称贤关六君子<ref>[https://xw.qq.com/cmsid/20201006V0CPXG00?f=newdc&ivk_sa=1024320u 走进温州乐清大界村,南宋宰相故里刘黻故居,被称为南宋贤关六君子],腾讯网,2020-10-06</ref> 。
<center>戍妇吟</center>
{{Cquote|
|[南宋]刘黻}}
== 作者生平== 刘黻(1217年~1276年)字声伯,号蒙川,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卒于端宗景炎元年,年六十岁。(宋史<ref>[http://www.wenxue360.com/sikuquanshu/770.html 宋史],文学360</ref>本传不载卒时年岁。此据传中'年三十四,以淳熙十年试入太学'推得其生年,再合卒年得其年岁)早有令誉,读书[[雁荡山]]中。淳佑十年(1250年)试入太学。次年,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荣诬劾黄之纯,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论垓、荣专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党之恶。痛言"其势必终于空国无君子,举朝无公论"。又上书谏幸西太乙宫,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败降者相继,福何在耶?" 刘黻由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刘黻因母亲病故返回乡里持孝。这时国事愈非,继裹,樊失守,元伯颜率军攻下鄂州,沿江东下,[[贾似道]]在群情呼吁下,被迫出兵,但又无心抵抗,败退[[扬州]],江上全面溃师,南宋水陆军主力丧失殆尽。贾似道去位并死在贬斥途中,温州人陈宜中为宰相。这时已势如累卵,陈宜中无法挽回败局。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国都临安陷落。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到拥立益王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禹为副元帅。同年五月移帅府至[[福州]]。立赵瘴为端宗,改元景炎。就是这危难之秋,刘黻毅然离家奔赴国难,来到福州共谋救国。陈宜中任左丞相,刘黻,陈文龙为参加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重振抗元之师。可是形势急剧恶化,同年十一月温州失守,元军直逼[[福建]],益王在陈宜中等扶护下渡海逃至[[广东]]潮州,刘黻随军到了罗浮(今广东省增城县境内),不幸患病去 后 世 ,终年六十岁。夫人林氏得知消息后,见国事已非,为保全名节,携带家人投海为国殉难,可谓全家忠烈! ==主要作品评价==
刘黻 著有《谏坡奏牍》 一生伴随着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那个末世,载浮载沉,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大夫]]<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shidafu/ 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 , 《薇坦制稿》 趣历史</ref> , 《经惟纳献》诸书 遇上昏庸的皇帝 , 他航海 遇上党祸横生、内忧外患的 时 随身携带 代,即便有满腔的报国济世胸怀和旷世才华 , 也改变 不 幸于途中散失不存。刘黻 了覆 亡 故后 的命运 ,他 挣扎过、奋斗过,希望改变国家 的 弟弟应奎裒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遗稿》十卷,现只存传四卷 命运 , 只 但最终还 是 蒙川著作中很少的一部分 被那个时代葬送 了 , 。假如 刘黻 遇上一个清明 的 诗文淳泊奋励 时代 , 寄意深远 或许会成为一名指点江山的人物 , 深深表达了 或许是 一 个爱国者的思想情感 位学问大家 。 《[[宋 然而历 史]]·刘黻传》赞黻"分别邪正 没有假设 , 侃侃敢言,亦难 他只 能 者" 是一道夕照留在宋末的天空 。
==视频==
===<center> 戍妇吟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实拍南宋宰相刘黻故里文化公园,环境一流的,带大家现场走走</center>
<center>{{#iDisplay:q31580ayhjy|560|390|qq}}</center>
<center>传承古典诗词 弘扬传统文化VA0</center>
<center>{{#iDisplay:s09251wvrn0|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