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7
次編輯
變更
袍
,無編輯摘要
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汉服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
定义 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
外文名 a robe; a gown
拼音 páo<ref>[https://www.sohu.com/a/442601963_120068169 袍],搜狗, 2011-03-13</ref>
=='''目录'''==
'''1 汉字释义'''
部首笔画
常用词组
'''2 古籍解释'''
'''3 英文翻译'''
'''4 传统服装'''
简介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Chinese-style robe or gown]
衣敝縕袍。——《 [[ 论语 ]] 》。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 [[ 礼记·玉藻 ]] 》
2. 又如:袍子
4. 外衣[jacket;outer garment]
袍者,表衣之通称。——《 [[ 正字通 ]] 》
5.战袍[war-gown]。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a reactionary gang in south-west China before liberation] 旧时西南各省的一种反动帮会的成员,也指这种反动帮会组织。
3. [[ 袍 笏p 笏]]p áohù
[official clothing and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s when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emperor] 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袍泽故旧
6. [[ 袍罩 儿p 儿]]p áozhàor
[robe] 套在袍子外面的大褂;罩袍。
【申集下】【衣字部】袍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5
《 [[ 唐韵 ]] 》薄褎切《 [[ 集韵 ]] 》《韵会》蒲褎切,音軳。《广韵》长襦也。《释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後汉·舆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 故施袍。
又《 [[ 尔雅·释言 ]] 》襺也。《礼·玉藻》纩为襺,縕为袍。《论语》衣敝縕袍。
又衣前襟。《 [[ 公羊传·哀十四 ]] 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又《礼·丧大记》袍必有表。《注》亵衣。
又《韵补》蒲侯切,叶音抔。《 [[ 诗·秦风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又《集韵》薄报切,音暴。《类篇》同袌。[1]
=='''英文翻译'''==
=='''传统服装'''==
中国《 [[ 诗经 ]] 》、《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在东周时期的墓葬品中,袍为直襟直统式,交领,右衽,长袖施缘,下摆长大,束腰带,与深衣有相似之处。《礼记》解释,袍有衬絮,絮分新纩、旧缊,“纩为襺(茧)、缊为袍”,可见当时的 袍是有
袍是有 衬絮的绵袍。大约自汉代开始,[纩]为用新的蚕丝作内夹层[缊]是用旧的乱麻或者旧蚕丝作的内夹层。隋唐时期,袍服盛行。其中交领大袖直裰式袍服传入日本,促进了和服的发展。
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之一,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②官袍
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将袍定制为朝服,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识。自此,官袍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权位象征。武则天当政时颁命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补服的 起
起 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确规定饰襕、佩绶、围鞓等。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明代洪武年间创立区别文武官员等的补子制度,称作补服;亲贵大臣袍服,按照品位还有斗牛服、飞鱼服、蟒衣(后称蟒袍)、麒麟袍 等,
等, 分别刺绣相应的形状似龙的图案。明代官袍款式特点是在两侧袍衩处加幅称襬(摆)。
③民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