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6,08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对</big> ''' |- | File:T014fcc7e458b831c9e.jpg|缩…”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对</big> '''

|-

|

[[File:T014fcc7e458b831c9e.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4fcc7e458b831c9e.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787246&sid=1890007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对(拼音:d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基本义指回答、应答。由[[应答]]双方引申出敌对、对立,也引申为成双的、配偶,还引申为核对。对又引申作量词,表示成双的[[人或物]]。对又用作介词。现代汉语的对还表示正确,与[[错误]]相对而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duì

部首;
又、寸

五笔;
AMP(86、98)

仓颉;
EDI

郑码;
XSDS

字级;
一级(编号:0341)

平水韵;
去声·十一队

注音字母;
ㄉㄨㄟˋ

总笔画数;
2+3、3+2

繁体字;


异体字;
対、࡭�、ࡁ�

四角号码;
7440₀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5BF9

造字法;
会意字(存疑)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文字源流'''==
"对"的繁体字写作图16,汉字简化时将左部构件简化为"又"。"对"字甲骨文(图1-2)、金文屡见,尤其是在西周金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异体很多。其构形像以手("又")把持某物。学者们对"图A"为何物做了[[种种猜测]],至今未能达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时期的"对"与"口"、"寸"(《说文》中常常代表法度)没有关联。许慎说"ᭊ,应无方也",是因为汉代之"对"常常用于司法审问的答辞。罪犯所对是不会以褒辞誉美的,当然就成了"应无方"了。然而验之周代金文的"对扬王休",都是王对下属有所休美,其下属以实际行动和华美的言辞回应,是十足的"应有方"。

然而,在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确切无疑的"对"字。《说文》以"对"为"ᭊ"的或体,治《说文》的学者早已指出"士"为"土"之讹。验之以商周古文字,从"土"的"对"当为正体。因"对"的常用义是"应答",所以汉代出现改"土"为"口"的"ᭊ"字。 "对"、 "ᭊ"二字在汉代构成异体字,与汉文帝改字无关。对于"对"字的研究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对"字的构形和本义;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对"字是什么样。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着的,尚需深入研究。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说:"对,遂也。"意思是顺着心意就说对,也就是不错的[[意思]]。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是:"对,答问也。"意思是回答、应答。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叫对、对策、对诏或奏对,是皇帝就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策问,应试者做出回答。

"对"的另一个意义是朝着、向着。如:对牛弹琴。相对是互[[相面]]对着面的意思,用这个意义的"对"组成的词都有双方对立的意思,如对峙是相对而立,对抗是双方对立相持不下,对垒指两军相持,对话指双方交谈,对质指面对面的质问和当面对证,等等。

"对"还有相互比较的意思,如对照、核对。对当针对讲,如:对症下药。"对"也指处于相反方面的,如对岸、对门。对还有适合、相当的意思,如门当户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丵部】都队切(duì)

ᭊ,譍无方也。从丵从口从寸。

对,ᭊ或从士。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注释】①譍无方: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②"汉文帝"句:赵明诚《金石录》:"周以后诸器款识,对字最多,无从口者。疑李斯变古法作小篆,始从口,至文帝复改之耳。"姚文田、严可均《校议》:"汉文下廿二字当是校语。'汉文帝'者,巽代人谓。"

说文解字注

筭无方也。《聘礼》注曰:"对,荅问也",按,对荅古通用。云筭无方者,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以大者则大鸣,叩以小者则小鸣也,无方故从丵口。

从丵口,从寸。寸,法度也,丵口而一归於法度也。都队切,十五部。

ᭊ或从士,汉文帝㠯为责对而面言。依《广韵》订。

多非诚对。故去其口㠯从士也。锴曰:"士,事也。"取事实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赵氏明》诚曰:"据古钟鼎皆作对",是汉文亦从古耳,非肊更也。

广韵

都队切,去队端 ‖对声内2部(duì)

对,答也。当也。配也。[[扬也]]。应也。古作ᭊ。汉文责ᭊ而面言,多谓非诚ᭊ,故去其口以从土也。都队切。六。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对·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1

《唐韵》都队切。《集韵》《韵会》《正韵》都内切。并音碓。《说文》应无方也。本作ᭊ。《尔雅·释言》:对,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辞。《广韵》:答也。《增韵》:扬也。《诗·大雅》:以对于天下。注:答天下仰望之心也。《书·说命》: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又《礼·曲礼》: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又: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注:离席对也。

又次对,转对。王栐《贻谋录》:唐百官入合,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待制次对官,五日一次,内殿百官转对。

又当也,配也。《诗·大雅》:帝作邦作对。注:言择其可当此国者而君之也。

又对簿。《史记·李将军传》: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又敌也。吴陆逊曰:刘备今在境界,此疆对也。

又凡物并峙曰对。杜甫《万丈潭》诗: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5%AF%B9 对],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