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4
次編輯
變更
嘉義縣番路鄉
,無編輯摘要
[[File:番路01.png|400px|缩略图|右|番路鄉[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View.aspx?SelectData_Place=80888a05-b6c7-e411-9805-e4115b13f301&lang=tw 照片來自]]]
昔稱番仔路的番路鄉,據說原是諸羅城通往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必經通道,也是鄒人到嘉義交換貨物的必經之地。那條番仔路,如今的縣道159,曾經是族人背著獵物步行下山、與漢人交易的古道,如今成了雙向通車、鋪著柏油的馬路。路的兩旁,種了滿山遍野的柿子林,每到秋天便染紅了整座山頭,產量高居全國第一。鄉民自行研發的柿餅製作技法,讓番路成了火紅火紅的柿子之鄉。
有趣的是,如今,進入阿里山的主要道路,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同樣也大幅度的取道番路鄉,由西向東,穿過狹長瓶頸狀的平原之後,來到觸口這初觸山林的交界之處,而後便有如忽逢桃花源似的,豁然開朗,一溜煙的上山去了。然而一直要到過了石桌,進入隔鄰的阿里山鄉,路的兩旁才漸漸出現鄒族部落的蹤跡。在此之前,沿途仍以來此開闢生計的漢人為主,大肆開發的茶園爬滿整片山頭,曾經為阿里山茶帶來響亮名聲,名噪一時。
番路鄉的發展也像這樣的二條番路,與時推移而有著不同的面貌。曾經在公路剛開通時湧入的大量外來茶農,在一時熱潮褪去後,如今紛紛重新造林,改營蝴蝶蘭培育等等精緻農業轉型。在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向陽坡地「隙頂」,以溫差大、溼度高、日照充足的絕佳氣候環境,如今已成為全國蝴蝶蘭的催花中心。粉紅紫白,開出了番路的第二個春天。<ref>[https://www.tbocc.gov.tw/ 嘉義縣番路鄉],番路鄉-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