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2
次編輯
變更
白軍營淮軍義塚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白軍營淮軍義塚''' </p>|-|<center><img src="https://www.peopo.org/files/public/styles/medium/public/gallery/551/551-6937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opo.org/news/50659 圖片來自公民新聞]</small>|} '''白軍營淮軍義塚''',又名'''枋寮昭忠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枋寮鄉]]隆山村的[[忠烈祠]],祭祀「白軍營公」,即一群在臺灣去世的[[淮軍]]士兵。《[[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亡故的淮軍分葬在枋寮的淮軍義塚及[[鳳山縣新城|鳳山縣城]]外北門的武洛塘山。此塚與鳳山縣的[[淮軍昭忠祠]](今[[高雄市]][[鳳山區]]北門萬姓公媽廟)一樣,皆購買田產給祠丁佃種,不對他們收佃租,而是要他們將田產收入作祭祀費用及管理、查修祠塚。福建省安徽會館會同鳳山縣遴派司事一名,在春秋兩季要前往枋寮淮軍義塚祭祀,補貼交通費[[銀圓|銀]]六元;但若領錢卻沒前往祭祀,查出則革職並追回款項。<ref>[https://blog.xuite.net/s1315124/blog/450631055 白軍營淮軍義塚],隨意窩,2016-09-12</ref>
==歷史沿革==
同治末年,為建造[[恆春縣城]]並使[[原住民]](當地屬[[排灣族]])[[歸順]],清廷必須打通[[枋寮]]至[[恆春]]陸路交通。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提督]][[唐定奎]]率[[淮軍]]萬人前往駐守。雖然清廷稱:「轉戰奪險,連下番社,易獸為人,是為台灣生番服化之始。」,但[[提督]][[王德成]]、張光亮、李常孚,[[總兵]]胡國恆、福建候補[[道員]]田勤生等文官武將及士兵二千多人,戰死或得傳染病去世,也包括[[獅頭社事件]]陣亡的清軍。
該塚埋葬人數,《[[鳳山縣采訪冊]]》、福建巡撫[[丁日昌]]奏摺都是寫七百六十九員;不過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的〈淮軍病故員弁請卹片〉寫有官兵二百六十五員。
地方人士認為是[[屏東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可成為旅遊景點。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