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24
次編輯
變更
鯉魚伯公廟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鯉魚伯公廟'''<br><img src="http://pic.pimg.tw/hsg5877520/1384…”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鯉魚伯公廟'''<br><img src="http://pic.pimg.tw/hsg5877520/1384896200-165095255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suting2268/ting22/450605555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鯉魚伯公廟''',又稱'''鯉魚伯公[[客家人]]所稱的「伯公」即[[土地公]]。祠'''、'''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台中市]][[東勢區]]<ref>[https://www.dongshi.taichung.gov.tw/ 東勢區],dongshi</ref> 東安里的[[土地祠]],建立於[[大甲溪]]堤防上,神明以[[鯉魚]]的形象著稱。
==鯉魚堤防==
此堤防被稱作「鯉魚堤防」,為建立於道光年間,長約30公尺。隨著堤基地形起伏的護堤外觀,正若一條俯仰攀洄的鯉魚;而櫛比排列的卵石,頗似鯉魚鱗片。
堤防的建立與大甲溪開始洪水氾濫有關。永安宮所在地東安-{里}-,靠大甲溪一帶,為東勢最早開發的區域。最早先民沿著今日中寮-{里}-匠寮巷和東安-{里}-的鯉魚巷一帶聚居,形成街市。後來大甲溪氾濫,土方逐漸被洪水割坍,河道越裂越寬,此地不再是安寧適居,居民逐漸內移。沒有遷離的東勢居民,於當時街道與溪流之間的斜坡上砌建一條石堆護堤,藉以擋水和保免坍方,鞏固臨溪街厝安全。當護堤完工後,永安宮一帶才又免於洪水患害。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化大革命|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傳播媒體|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室|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center>'''鯉魚伯公廟'''<br><img src="http://pic.pimg.tw/hsg5877520/1384896200-165095255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suting2268/ting22/450605555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鯉魚伯公廟''',又稱'''鯉魚伯公[[客家人]]所稱的「伯公」即[[土地公]]。祠'''、'''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台中市]][[東勢區]]<ref>[https://www.dongshi.taichung.gov.tw/ 東勢區],dongshi</ref> 東安里的[[土地祠]],建立於[[大甲溪]]堤防上,神明以[[鯉魚]]的形象著稱。
==鯉魚堤防==
此堤防被稱作「鯉魚堤防」,為建立於道光年間,長約30公尺。隨著堤基地形起伏的護堤外觀,正若一條俯仰攀洄的鯉魚;而櫛比排列的卵石,頗似鯉魚鱗片。
堤防的建立與大甲溪開始洪水氾濫有關。永安宮所在地東安-{里}-,靠大甲溪一帶,為東勢最早開發的區域。最早先民沿著今日中寮-{里}-匠寮巷和東安-{里}-的鯉魚巷一帶聚居,形成街市。後來大甲溪氾濫,土方逐漸被洪水割坍,河道越裂越寬,此地不再是安寧適居,居民逐漸內移。沒有遷離的東勢居民,於當時街道與溪流之間的斜坡上砌建一條石堆護堤,藉以擋水和保免坍方,鞏固臨溪街厝安全。當護堤完工後,永安宮一帶才又免於洪水患害。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化大革命|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傳播媒體|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室|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