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浩 (數學家)

增加 7,65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王浩 </p>…”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王浩 </p>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63d0f703918fa0ecfbab6748209759ee3d6ddb0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B5%A9/22564 圖片來自BAIDO] <br>

'''出生'''    1921年5月20日<br>

'''逝世'''    1995年5月13日<br>

'''母校'''    [[哈佛大學]]<br>

'''曾擔任'''   領導洛克斐勒大學的邏輯學小組<br>

'''任期'''    1967年至1991年<br>

'''知名於'''   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br>

'''榮譽'''    首屆證明自動化獎1983年<br>

</small>

|}

</div>
'''王浩''' ('''Hao Wang''')({{bd|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祖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出生在中國山东[[济南]],美籍华裔[[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

==生平==
1943年[[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国内期间曾师从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
1948年[[哈佛大學]][[邏輯學]]博士畢業,同年成為哈佛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ref>《[[俞大維]]傳》.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臺灣日報]]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頁;,[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4%BF%9E%E5%A4%A7%E7%B6%AD%E5%82%B3.html?id=PGHemgEACAAJ&redir_esc=y 01]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4%BF%9E%E5%A4%A7%E7%B6%AD%E5%82%B3.html?id=VqxoAAAAIAAJ&redir_esc=y 02] [http://www.lib.hcu.edu.tw/Webpac2/store.dll/?ID=24348&T=0 增訂版]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191424/http://www.lib.hcu.edu.tw/Webpac2/store.dll/?ID=24348&T=0 |date=2014-02-21 }}</ref>1950年代初,隨{{tsl|en|Paul Bernays|保羅·伯奈斯}}在[[蘇黎世]]學習。
1956年獲薦為[[牛津大學]]Reader in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1959年,王浩在「[[IBM 704]]计算机」上用9分钟计算时间,证明了[[伯特蘭·羅素|罗素]]、[[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怀特海]]所著《[[数学原理]]》中数百余条[[数理逻辑]]定理;<ref>{{Cite article | last1=Wang | first1=Hao | doi=10.1147/rd.41.0002 | journal=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year=1960 | volume=4 | number=1 | pages=2–22|title=Toward Mechanical Mathematics}}</ref>因此在1983年於[[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荣获首届证明自动化奖(the first Milestone Prize for Automated Theorem-Proving)。<ref>{{cite book |author=Loveland, Donald W.; Bledsoe, W. W. |title=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after 25 years |publisher=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location=Providence, Rhode Island |year=1984 |pages= |isbn=0-8218-5027-X |url=http://books.google.com/?id=zJFaRikPhB4C&pg=PA47&lpg=PA47&dq=hao+wang+prize#v=onepage&q=hao%20wang%20prize&f=false
}}, page 47</ref><ref>[[吴文俊]]《数学机械化》iii页、40页,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0765,實例「[[数学机械化自动推理平台]]」</ref>1961年任命主持哈佛「數理邏輯和應用數學的{{tsl|en|Gordon McKay}}教授紀念講座」<ref>{{Cite web |url=http://lewis.seas.harvard.edu/biocv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4-04-11 |archive-date=2014-04-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3131034/http://lewis.seas.harvard.edu/biocv |dead-url=no }}</ref>。1967年至1991年,領導[[洛克斐勒大學]]的邏輯學小組,在那裡他是数理邏輯學教授。

他證明了[[圖靈機]]都可轉為一組[[王氏砖]](Wang tile)。

1968年,英國[[埃德加·科德]]針對「[[細胞自動機]]」提出自己的「{{tsl|en|Codd's cellular automaton|科德細胞自動機}}」(以[[王浩 (數學家)|王浩]]的「{{tsl|en|Wang B-machine}}」為基礎)論點,以探討「[[人工生命]]」議題。

==经历==
高中时他偶然读到[[金岳霖]]编写的《''逻辑''》(1935),其中约80页介绍[[罗素]](B·Russ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认识到这些内容既有趣又易懂,因此决定: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基础准备。

大学一年级,他旁听了[[王宪钧]]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读[[希尔伯特·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年版)学习德语。此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

1942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1921)课,阅读了[[卡纳普]](R·Carnap)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休谟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年到1946年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愿望是: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幸福!读书期间(1943~1946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

==突出贡献==
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取为《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An Economic Ontology for Classical Analysis)。1947年开始担任奎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等课程的助教;1948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1~1956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工作生涯==
1950~1951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1954~195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牛津大学哲学家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任数理逻辑与应用数学教授。1967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1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 著作 ==
* From Mathematics to Philosophy , Hao Wang, Routledge Kegan & Paul,June 1974 ISBN 978-0-7100-7689-2
* A Logical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 Hao Wang, The MIT Press, 1997 ISBN 978-0-262-23189-3。

== 參考文獻 ==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B5%A9/22564  百度百科-王浩 (近代数理逻辑学家)]
*[https://web.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172/17203.pdf 美籍華人數學家王浩教授在 《對哥德爾 的反思》 的學術報告中曾經提出: 戴德金得 到匹阿諾自然數公理系統, 是來自於對自然 數列的分析。 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下)]
*[http://www.cr31.co.uk/stagecast/wang/intro.html  王氏磚(英語:Wang tile):也稱為王氏多米諾骨牌,最早由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王浩于1961年提出,屬於邊緣匹配拼圖(英語:Edge-matching puzzle),也是形式系統。]
24,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