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玉增

增加 43,03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宋玉增(画家)| 圖像 = [[File:Syz.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fcc537ddbc315c6047956cedbdb0cbe6/4610b912c8fcc3cedfc652fb9245d688d53f20f7.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E%8B%E7%8E%89%E5%A2%9E&step_word=&hs=0&pn=104&spn=0&di=1868485865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643078804%2C1141430869&os=2146294403%2C54459301&simid=3430055927%2C325435126&adpicid=0&lpn=0&ln=446&fr=&fmq=154918337882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dubainews.cn%2FUpload%2F20160628094641PYSg.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17kwtgjof_z%26e3BvgAzdH3FsxpxAzdH3F8db0_z%26e3Bip4s&gsm=3c&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画家
| 出生日期 =1958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画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br>《北京画坛》</br>《万山红遍》</br>《白云生处》</br>《嘉谷笼烟》。
}}
''' [[ 宋玉增]]''' (zhangrui(Song Yu Zeng) 画家 宋玉增, 字北海,室名瞩心楼,大昱堂。 [[ 北京 ]] 人。曾就读于 [[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现为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太行中国画协会理事, [[ 世界收藏联合会艺术顾问 ]] ,中国水墨画研院副院长。宋玉增毕业于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后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
== 人物生平 ==
宋玉增,字北海,室名瞩心楼,大昱堂。北京人。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太行中国画协会理事,世界收藏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水墨画研院副院长。宋玉增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后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但他在业余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山水画创作。1995年他终于决心辞去设计职务,开始了专业山水画家的生涯。
 
1992年获加拿大国际绘画大赛枫叶奖。
 
1997年4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参加文化部"迎接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获"佳作奖"。同年参加韩国主办的"97国际美术大展"获银奖。
 
1999年作品《白云生处》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庆祝澳门回归书画展"。
1999年作品《太行山庄》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
 
1999年著《山水画浅议》一书由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年4月北京电视台《风格栏目》介绍宋玉增山水画艺术。
 
2002年11月中央电视台特邀参加由其主办的《中央电视台书画名家收藏展》。
 
2003年作品《太行山居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十七届新人新作展。
 
2003年9月作品《太行秋装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3年出版《宋玉增画集》。
 
2004年4月作品《空谷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并获铜奖。
 
2004年5月作品《枕山卧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4年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优秀奖。
 
2004年11月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青年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10月在徐州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5年12月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太行中国画协会理事。
 
2006年4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入编吴冠中主编的“北京画坛”典籍。
 
著有《山水画浅议》,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 个人作品 ==
 
宋玉增——(宋家云山)欣赏<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85a19f0101jptl.html 恭贺世界华商拍卖签约画家宋玉增入编《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包装潜力画家的博客.2013-02-16]</ref>
作品在中国美协及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大奖。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北京画坛》《万山红遍》《经典.风范-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等多种专业书籍杂志报刊电视台媒体以专题介绍。入选中国书画报“2007年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 2008年作品《长城永固》参加“和平颂”——神舟七号太空飞行艺术之旅,2009年10月作品《嘉谷笼烟》入选〖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电影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美术家翰墨飘香作品展”。 2011年作品《云锦天章》参加“文明颂”天宫一号飞行之旅。出版著作有《山水画浅议》《宋玉增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精选》《中国美术家大系﹒宋玉增卷》《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玉增》等十余部个人画集。
 
== 作品赏析 ==
 
[[File:宋玉增作品.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d60dc2f7b21c8701d2b6b5e4177e9e6e/730e0cf3d7ca7bcbf238bb3cbf096b63f624a866.jpg 原图链接]]]
宋玉增的山水画,漾溢着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画家笔下的意象、笔墨,以及画面整体都给人以生机蓬勃之感。应该说,宋玉增把眼中的山水转换为心中山水,更重要的是,他的山水画呈现的是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胸怀。因此,作为画家,宋玉增以自己的作品图式和艺术观念跻身于新中国画的行列之中。宋玉增主要是以北方山水为题进行山水画创作,太行山、燕山等都是他百画不厌的题材,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风格。画家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告别古典、冷寂、荒寥的“无人之境”,以现代人的胸襟理解自然与现代审美要求。宋玉增笔下的山水画,营造的是现代人审美的精神家园。
 
宋玉增入编《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系列——宋玉增画集已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美术专业书店上架。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系列素以选题严格著称,入选者均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套大型系列画册自1994年开始编纂出版,收入的是张大千、齐白石、赖少奇、范曾、石虎、徐希、张广、宋雨桂、程十发、李可染、杨之光、尼玛泽仁、杜滋龄等世界公认的美术大师。该系列画集因其学术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备受美术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推崇,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影响。宋玉增主要以北方山水为母题进行山水画创作,笔墨功力深厚。他发现了传统山水画中“云法”的薄弱环节及其发展空间,以云山为切入点,使“云”成为山水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与山石树木平分秋色,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唯他独有的山水世界,被美术评论界誉为“宋家云山”。
 
此部画集精选了作者20余年来各时期不同风格面貌的山水画精品130余幅,全景式、多视角地展示了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画册内容还包括画家肖像、对该画家及其作品有深入研究的美术评论家的作品评鉴、画家常用印章、目录等,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精品画集。(杨帆儿撰稿)
 
作品点评一
 
造云山之大境 显万壑之雄风——浅析宋玉增的“宋家云山”
 
 贾德江
 
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山水画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创新已成为许多画家创作的终极目标。大家无不创新,无不以种种努力开疆拓土,创造独有的风格,希冀刷新当代山水画的面貌。有的主动或被动地借鉴西法以求变革发展,在“引西润中”的范围上下功夫; 有的在媒介材质上着力,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此起彼伏;有的乐于寻找特殊技法的运用,“连喷带吐,连拓带印”的制作风盛行;有的崇古尚法,重新回到“师古人”“师造化”的道路上来,一时间刮起了“李可染热”、“黄宾虹热”的旋风。21世纪伊始,随着创作环境的空前宽松,各种艺术形态“共享天下”的局面形成,山水画在当代发展走向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直默默地沉潜于山水画创作和研究的宋玉增也面临着前行的困惑、思考与抉择的问题。
宋玉增是一位思想者,面对山水画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他认真地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他看到了融合中西的“持久战”过去了一百年,借鉴西法并不是变革中国山水画的灵丹妙药,这不仅是因为中西绘画形态背后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且具体手法的现实运用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即便是有几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在借鉴西法时,往往也是最低限度地运用西方绘画元素,而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笔墨特性来完成自己的创新目的。至于抽象水墨、水墨构成、实验水墨等水墨艺术表面看来和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有些相似,但究其根本只是以违反常规的探索方式完成了对中国画的形式有限渗透而已,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泾渭分明、各行其道的两码事。
宋玉增认为,传统与现代,脐带相连,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可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高度重视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土壤上深化扩大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完善其艺术手段,应该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正途。重视传统,并不是一味摹古成风,丰富艺术手段,也不是对李可染、黄宾虹的沿袭,更不是以降低笔墨内涵及精神价值的“游戏笔墨”。中国山水画应当有一个“新发展”、“新面貌”,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变古为今”的审美取向,是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思维方式。由此,宋玉增没有选择直接移植西方绘画方法的道路,而是从传统绘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口,努力以自身的力量去解脱传统的重压,从表现时代精神着眼,从深入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中拓开新意,建立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宋玉增前期作品来看,主要以太行奇景山水别开生面,饮誉画坛。行笔多用北宗勾斫之法,劲挺硬韧,重北宗之骨,见石之锋棱;运墨少积染而施以斧劈、钉头皴,墨中见笔,有深浅之色,有晦明之妙,复又融以南宗之韵。其笔墨得古人很多,这是他立身之本,尤得江山之助更多,画面因此意境高阔、山势峥嵘,多北宗意趣,又兼南宗优长。画风明显受到范宽、李唐、马远、夏圭之影响,多在山法、石法、树法的突破,多在丘壑的变化、皴法的丰富上全力以赴,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丘壑之美的整合,臻至到一种令人惊绝的效果。
如果说,对“山法”、“树法”、“皴法”的求新出异,是宋玉增长期钻研中国画笔墨取得的成果,那么,对“云法”的专注和用心,应该是宋玉增近几年的重大创获。他把云气引进他的山水,把“山水中云”变换为“云中山水”,让云气和山形树貌一样成为画面的主体,让山水尽染在一片祥云瑞气之中。这云不是一朵形单影只的薄雾闲云,这气也不是一道闪现的云霞,而是一种大气磅礴,云涌山顶,气向丛林的宏大景观。个中对“云法”的拓展、强化与再造,为他的山水带来鲜活 [4] 丰富的视角变化和图式调度,所谓“立于前人之外”而又不重复他人成就的笔墨个性,正是以“云山”为载体,对运动中的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的捕捉,所呈现的特殊魅力是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美学追求。
宋玉增告诉我,他的学画过程,“起初临摹前人范本,接受传统教育,后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印证,得到启发,回来后有所变更,创立一些新技法”。宋玉增独创的“云法”、“云山”的新面目,无疑也是得益于前人的成就,有感于对自然山水创造性的体察和顿悟的结果。从“米氏云山”勾染法,到“陆家云水”勾线法,从董其昌的留白法,到“李家山水”的晕染法,宋玉增对这些古今画云之法是十分熟稔的,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就有仿效他们的痕迹。当他对传统“山法”、“树法”的程式规范有所突破之后,他在实践中认识到云气与山川的相拥怀抱对于表达形象气韵的重要意义。他看到了传统“云法”的薄弱环节及其发展空间,倘若把“云法”这一向不被人重视的辅助之法加以充分发挥,或许可以改变山水画的面貌,展现出一个山水画的新境界。于是,他决定以云山为切入点,开始在现代语境下打造“宋家云山”。他陆陆续续地画出了一系列云山作品,仍然以太行雄山大川为创作母题,歌颂它的永恒与博大,透视它的沉默与苍凉,所不同的是,大山因云蒸霞蔚更加雄奇瑰伟,巨壑因雾绕群山更加峻峭莫测,画的都是峰峦层叠、云烟变幻的苍茫云山。他画《深壑得云溪水闲》的沉雄,他画《云涌太行》的壮阔,他画《峰高白云低》的巍峨,他画《云锁群山》的神奇,他画《壁嶂堆云》的险峻,他画《抱水吞云已接天》的幻妙,他画《祥云徘徊山水间》的灵秀,他画《浮云长水》的清旷,幅幅都是云世界,幅幅都是云家乡。画中白云团块式结构的云烟缭绕,与山峦丘壑的苍厚雄强形成柔与刚、黑与白、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开与合、圆与方的多重对比,群山在云中跃然纸上,万壑和云团一起飞升,还远山近水一层迷茫,让长天大野时隐时现,“宋家云山”以万壑贮祥云、山魂蓄云中的巧夺天工的意境,卓有成效地表现出大自然永恒的活力和对时代精神的独特感受。可以肯定地说,宋玉增的“宋家云山”已不是传统的面目,他的“云法”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勾线法”、“留白法”、“晕染法”的小情小趣,而是以一种云开天地的飞扬与浩荡,显山川之大气,造云山之大境,展万壑之雄风。他以一种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在云卷云舒中,皴染结合、浓淡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表现出云的体积感、流动感、厚重感、飘逸感和雄强豪壮的气势。山助云势,云增山色,“云”已经成为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与山石树木平分秋色。宋玉增创造了一个唯他独有的云山世界。
细读他画中的“云法”,不是勾,不是皴,也不是染,而是以浓浓淡淡的“墨点”写就,高在一个“写”字上。一笔下去,既是笔又是墨,既是点又是形,既体现云的明暗体积,又体现笔墨自身价值,这种不妨暂时称之为“云点皴”的语汇,是宋玉增的创造,完全符合传统的笔墨规律,又以他人所无的样式丰富了“云法”。它的精妙处还在于见笔见墨,在于以点成面的积墨法运用,否则见墨不见笔,犹如“画肉不画骨”,云山便缺乏气度。他的具体做法是: 笔笔见浓淡,点点有秩序,层层皆分明。云的形状,变幻无穷,时聚时散,千姿百态,忽儿云朵片片,忽儿云层重重,有时穿山荡谷,有时云涌大壑,其中虽不乏引西画素描明暗之法,但笔法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在纸墨中透出用笔的性情,西法已失去本来面目而成为“宋家云山”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宋玉增打破了传统“云法”的造型法则,根据自然,根据理法,根据想象与创造,把云涌向山顶、涌向丛林、涌向泉瀑,让云气托举现实,令云团染透图画,让所有景物若实若虚,如行如藏,让山山水水时隐时显,让中国山水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正大气象,他把中国山水导引到一个“云山浑融一气”的大美之境。宋玉增的创作思绪一直在云天和大地间涌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力求他的“宋家云山”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而在于承载着更多的哲学内涵,开拓出一个博大的宇宙空间,使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堂堂正正地进入中国山水。
专精是以广博为前提,独到是以多艺为依托,这里不仅有画技画理的成分在内,更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修养相辅相成。
2012年8月16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品点评二
 
梦栖千古诗画里 心泊太行山水间
 
——读画家宋玉增的诗意化山水
 
美术评论家——杨 帆
 
巍巍太行,绵延千里,雄踞在晋冀豫三省辽阔的大地上。它巍峨险峻,变化万千,极富天地自然之大美。它积淀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孕育了象征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太行精神。太行山的神圣壮美使山水画家宋玉增敬畏崇拜、魂牵梦萦。他一次次地深入太行与自然山川对话,感受灵魂的震颤,思绪遨游在无垠的遐想中。随后,他以太行山为主题,接连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山水力作。这些画风独特的作品以其蓬勃之势迅速引起了画界的强烈关注。
宋玉增的太行山水画有一种大美。那雍容典雅的气场,空灵飘逸的意境,能瞬间把人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虚幻境界,居然感觉自己能与高山共仰止,与白云同翻腾。远远地欣赏宋玉增的山水画,这种大美又化为一种从画中袅袅飘出的云烟,这云烟又仿佛从悠悠远古飘来,幽远、玄虚、绵绵不绝……你终将被它席卷而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和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这种大美是奇妙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韵外之致,观者实在难以用言语准确地表述出来。正如南朝梁弘景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与君。”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观之,宋玉增笔下的太行山就象一位禅机深藏的高僧,玄妙莫测,恒静无言。垒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在这空灵飘渺的仙境里,结庐山坳,松风鸟啼,幽僻中雅趣自生。此时此景,幻想置身庐中,白云缭绕,衣袂飘然,在庐中吟诗作画,烟云都穿窗探首来相伴,那该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岂不成了飘然出世的神仙?
这就是宋玉增的山水作品,它以诗一般的意境,令观者物我两忘,潜藏在心中的诗的意象此时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兴之所致,只想吟咏一首,将心中的豪情逸气满天地挥洒出来。 观那幅《云涌太行》,只见山势巍峨,云蒸霞蔚,气象森然。远观惊心动魄,近观每个局部都精到至极,神贯气连,浑然一体,展现出博大无穷的境界。使观者豁然想起陈毅元帅的《过太行山抒怀》: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又欲吟诵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以抒胸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观那幅《太行真境》,只见峰峦叠嶂,危岩耸峙,似巨阵,如丰碑,千姿百态,气势凛然。所谓“画山,画骨,更画魂。”画家把自己的人格精神注入其内,使其神形兼备,充分体现了画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人油然想起宋代辛弃疾的诗句: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又观那幅《瞻云裁岳》,只见崇山峻岭,千岩万壑,层层而上;其间山岚弥漫,雾霭翻腾。群山的雄伟壮阔更凸显出白云出岫的从容悠闲,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唐代焦郁的那首《白云向空尽》: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再看到那一幅幅画作中如练似银、灵动生韵的瀑布时,又不禁脱口而出:百丈烟云缥缈间,飞瀑三叠曲韵长……
中国画自古以来便与诗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张蕣民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语道出了诗与画之间如鱼水般的密切联系。在宋代,对山水画的诗意追求成为风尚。宋玉增深得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精髓,他将自己深厚的文人画修养有机地注入作品中,以含蓄而隽永的手法表现出了古典山水的那种淡远空灵、含蓄内敛的文人气质。在此基础上,画家化身太行山的自然韵律之中,以诗人的高情逸趣,把握山水生命的勃然生机,表现出线、面相互交织的生命律动,使作品在传统样式与现代样式之间,在北派山水的阳刚粗犷与文人的雅逸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为恰当的契合点。相较于古人山水画的荒寒、萧疏、冷寂,宋玉增的作品中蕴含着勃发的生命力和现代人的情感印记,从而使作品更贴近了诗的本质特征。著名文化史学者余秋雨说过:“诗有典雅的面容,而诗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这句话为宋玉增的诗意山水画做了最贴切最完美的注脚。
太行是中国神龙的化身,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的诗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与它比肩的对象。这两种元素能唤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事实上,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观者在宋玉增诗意化的太行山水世界中能找到民族的文化根脉,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
宋玉增沿着山水画的创造性一路走来,以极富个性的语言系统赋予了作品天籁般的诗境和深厚的艺术意蕴,使其作品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精神家园”。宋玉增的山水画艺术将在中国诗意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在当今画坛上代表了一种高度。
 
作品点评三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c64b7901018s71.html 造云山之大境 显万壑之雄风—浅析画家北海《宋玉增》的“宋家云山”],画家宋玉增新浪博客,2013-01-12]</ref> 魂牵梦萦神龙太行——谈谈宋玉增先生的太行中国画艺术 纪文民
 
太行山,是中国神龙的化身!他绵延千里,盘踞在中国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兴云雨利万物益人间。向东,是肥沃的黄淮海平原和浩瀚深邃的太平洋,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关注着世界各国来来往往的客商大船和各色人流;向南,是滔滔的黄河和滚滚的长江,他以赤子之情,豪情满怀着地倾听着长江黄河发出的浩荡巨响;向北,是苍茫的内蒙古大草原和广阔的大西北利亚,他以吞吐八荒的气派,观赏着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和万马奔腾的壮烈场景;向西,是深厚的黄土高坡和连接云天的青藏高原,他以充盈宇宙的心量,回日月之肺肠荡天地之正气。 太行山,在中国人心中也是大圣大灵。是盘古,能开天辟地;是女娲,能撑天补危;是王母,能滋祥降瑞;是五行,能生润万物。他充盈着神州大地的灵气,彰显着龙的传人的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之光。
太行山,极富天地自然之大美,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景点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家名流,挥毫泼墨,倾情表达他们对巍巍太行的无限热爱之情,留下巧夺天工之华美彩绘若干。但对更多人而言,只是见首不见尾、见麟不见爪,只见部分而不见整体;或只见粗略不见精微,见只虚影不见实身,只把握其大概而丢掉了神韵。其画作也只能是形式大于内容,只悦目并不赏心,甚至既不悦目也不赏心。盖因其只游艺于技巧而忘记了对灵魂的捕捉,把时代精神丢弃了,对“继承传统之精华”与“笔墨当随时代”这两大要义给忘记了,观其画作无血无气,不见“传神”。此值中华巨龙腾飞之日,人们期盼涌现出具有大思维、大性情、大格局、大气派之现代太行中国画作。
我友宋玉增先生,中国美协会员,太行中国画协会理事。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后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但业余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山水画创作。他自幼酷爱山水,似乎只有自然山川的雄浑博大、云烟变幻的奥秘神奇,才能寄托他的情志、抒发他埋藏于内心的情怀。他观太行山之神圣壮美之后而魂牵梦萦,于1995年决意辞去设计职务,开始了以主攻太行中国画为主的专业山水画家生涯。从此面壁十年,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志,卧薪尝胆,头悬梁椎刺股,殚精竭虑,终于积聚巨大能量,如山洪暴发,江河决堤而一发不可收拾。最近几年复出后,以弘扬神龙太行的精神为主题,连发诸多名篇大作,在画坛特别是太行山水画家中,以蓬勃之势,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引起了巨大反响。
宋玉增先生的画作,远观惊心动魄,气势扑人眉宇,是一片点和线交响的世界。近观每个局部都精到至极,通篇浑然一体,展现了博大无穷的境界。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无不见出他的大气魄和尽精微。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每幅画里面都渗透了刻骨铭心的民族情结。他的那幅《云涌太行》,雄浑博大,气象万千,是满怀深情的凝聚,万种思绪的集合,把理想中最美的境界,赋予了他意想中的神龙太行。那巍峨深厚的大山,仿佛由扑天盖地的中国古代活字板密垒而成,那气势磅礴的奔涌长云,仿佛由中华民族之魂魄聚合而成,势拔环宇,使我想到我们伟大祖国的五千年文明,产生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强烈爱国之情!他的那幅《巍巍太行》,群山壁石峭拔,耸立千仞,如有百万雄师,组成铜墙铁壁,凛凛然不可侵犯!他的那幅《太行真境》,充满阳刚之气的大山、满怀柔情的流水,还有那树丛中幽静的房舍,远处的淡淡白云和红峰,使我想到了始祖伏羲大帝绘制太极图的场景,想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乾坤之道,想到了天地人和万物的和谐。他的那幅《雪浴太行》,山舞银蛇,冰肌玉骨,描绘出好一个清亮的世界。他的那幅《太行山色图》,一片金色世界,让人想到金秋十月的五谷丰登。他的《空谷传声》,如有伯牙弹琴,高山流水,弄的满山皆响,使人情不自禁要学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他的《云生锦水》、《太行深居》《高山流水》、《万重山色》、《白云抱幽》和《枕山卧云》、《飞云纵览》等画作,也都幅幅代山水立言,具有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对神龙太行的无限热爱之情。
太行兮,神龙也!玉增兮,大爱也!愿宋玉增先生能伴随着伟大祖国的腾飞,继续以火热的激情,用如椽巨笔,绘写出更加光耀夺目的太行中国画之宏篇大作,激励我们的亿万中华儿女满怀豪情地去开创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品点评四
 
从国画艺术创新看宋家云山在当代的意义
 
——刘洪鹏
 
时代洪流,浩浩汤汤,世界万物,此消彼长。有些事物,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经不住时代变革的考验,很快被淘汰,销声匿迹;也有些事物,如科学、艺术之类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不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变得历久而弥新。这两者形成了巨大反差。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无疑来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才使这种事物具备了此项能力。舍创新而谈变化,舍创新而谈生存,无异欺世之谈。因此,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重视创新、渴望创新、谋求创新、从事创新的人总是不计其数,国家、民族、个人甚至把创新摆在了决定生死存亡的战略位置。
但是,科学和艺术毕竟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其发展规律不尽一致,所以两者的创新方式决不可等量齐观。如科学创新必须要同国际接轨,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上创新;而艺术创新,则受到国家、民族、个体乃至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工具材料等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制约,因而遵循着不同于科学的创新规律。一句话,科学以其普遍性显示其世界性,而艺术的世界性则通过其特殊性凸显出来,这方面,中国的国画艺术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中国的国画艺术,是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其悠久的历史,可谓并世无俦。追寻其源头,大约可以上溯到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时期,那时制陶业、丝绸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在考古发掘出的相当于那个时期的陶器上,就已经有了图案花纹、虫鱼鸟兽、人物故事等中国画的雏形。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完善,至先秦两汉,中国画已经以其独特的面貌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绘画的职业画家。历经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国绘画创作理论、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中国画艺术逐步走向全面繁荣,并冲破国界,获得了世界声誉。纵观中国画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是推动其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然而,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之路又是极不平坦的。
首先,工具材料的变化,向中国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挑战。绘画作为一种有形事物,工具材料是它得以产生和存在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上古社会,人类为绘画艺术提供的工具材料极其有限,大部分绘画作品被保留在最原始的自然物上,如石壁、洞穴上面,受这些原始材料的制约,绘画风格只能体现为粗犷、简约,无法表达画家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也无法表现更加复杂的内容。绢、帛、陶器、漆、石色颜料的发明和应用,给中国画创新带来了一场革命;在绢、帛、陶器上作画,给画家们提供了驰骋想象和发挥技艺的空间,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与之相适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墨纸砚的发明,给中国画艺术创新带来了又一场革命,用笔墨在纸上作画,自宋元以后,基本成为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代表方式,作为一名画家,如果不能运用笔墨在纸上作画,几乎可以判定他不是画家。工具材料的变化,在给中国画艺术创新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其进一步创新施加了限制,新的绘画理论、绘画技法因工具材料的变化被创作出来,同时又被固化下去,成为新蜕变难以破除的外壳;因此,工具材料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
绘画理论的发展,对中国画艺术创新也起到了双重作用。在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绘画理论起到了总结创新规律、挖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潮流的巨大作用。这其中不乏光辉的理论,如庄子“主客合一”的艺术观,谢赫的《六法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等。庄子虽然不是一位画家,但他继承发展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源地,庄子强调“主客合一”,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著名的庄周化蝶的寓言就说明了问题的关键,“物化”、“忘我”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指导中国画创新的最高标准。谢赫的六法,在中国画艺术创新中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是判断中国画质量高低的标尺,这是对庄子艺术精神具体化的范例。荆浩的《笔法论》和郭熙的《林泉高致》,则从绘画艺术创新的实践中,印证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画创新规律。必须加以说明的是,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这种论调以个人狭隘的经验论为基础,盲目杜撰,抱残守缺,把中国画艺术创新引向了歧途,有清一代,这种论调笼罩画坛,因循蹈袭、保守僵化的思想使中国画艺术创新几乎走上绝路,直到近现代,在艺术大师徐悲鸿等人提出中西融合的创新理论之后,中国画才彻底摆脱了绝境。事实证明,中西融合、取长补短的确是矫正中国画艺术创新的一剂良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以李可染等为代表,把写生引入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中,开创了中国画艺术创新的新天地。
绘画技法的完备,对中国画艺术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绘画技法是中国画艺术的宝藏。绘画技法的完备,既是中国画艺术创新的起点,又是创新成果的体现。每当一种新的绘画技法产生出来,都会加快中国画艺术创新的步伐,经过这次创新,形成了新的中国画面貌和特色,这种新的面貌和特色又为下一次创新提供了基础。历史上“水墨渲淡”技法的产生,导致创立了中国水墨画这一新的画种;各种“皴法”的出现和应用,造成了中国山水画面貌的巨变,形成了各种风格独具、异彩纷呈的画面。 当代,所有投身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人士,无不把创新奉若神明,把创新视为体现自身价值的最大途径。但苦于工具材料、绘画理论、绘画技法等方面的束缚,使其中绝大部分人都与创新无缘,有人甚至为此抱憾终身。那么,当代中国画艺术创新道路应该怎么走呢?著名山水画大家宋玉增先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宋玉增,字北海,北京人,现为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世界华商《北京》拍卖有限公司艺术顾问,中国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其作品在中国美协及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大奖。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北京画坛》《万山红遍》《经典.风范-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等多种媒体。出版著作有《山水画浅议》《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精选》《中国美术家大系﹒宋玉增卷》等十余部个人画集。
对于宋玉增先生的艺术成就,老一辈画家贾德江先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纵观中国绘画史,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绘画中,如此反反复复地挖掘云气和山川林泉互融互动这个主题,又不断强化它的艺术含量,不仅画出所见,而且画出所思所想,注入了让人感奋的精神容量。欣赏他的画,荡气回肠;品读他的画,意高境远。这里有传承,也有创新,这里有真诚,更有胆略,那老辣苍翠的云壑山涧,那韶秀幽深的茂林云泉,那云烟供养的丘壑山川,传递的不是文人的忧患意识与自我遣兴,而是完全出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大美的颂扬。宋玉增正是凭借他的技艺精湛、画理通透,经过实地观察、写生积累与实践的长期摸索,创造了他的‘云法’,名副其实地建构了他的‘宋家云山’。因为他的云,体现了他的家法、他的胸襟、他的品位和人格,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精神,展现了时代的品格。”
宋玉增先生之所以能够创立“宋家云山”,独步当代画坛,我们试解析其原因。
第一,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从学生时代起,宋玉增先生就自觉以古人为师,刻苦学习传统,苦练基本功。他从北宗开始筑基,广泛临摹南宋四家的作品,取他们刚健质朴的线条增强自己的笔力,使自己的作品中充满了挺拔有力的风骨,凌厉豪迈的气势。此后,他丝毫不囿于南北宗的分歧,打破认识偏见,专心向范宽、石涛、龚贤等南宗名家学习,充实笔墨技法。正是这种广收博采的开放态度,使他对传统笔墨技法、人文情怀有了更高的体悟,从而铸就了他气势恢宏、空灵蕴秀、儒雅谦和的绘画风格,并为最终创立“宋家云山”奠定了坚实的传统基础。
第二,“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思想支配行动,意识决定行为。为提高自己笔墨的表现功力,在孜孜不倦向古人向传统讨生活的同时,宋玉增先生还坚持深入太行山区、长江三峡、黄山桂林等地写生,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他广泛搜集创作素材,虔诚地向大自然学习,弥补传统技法表现的不足之处,拓展自己绘画的内容和表现能力。他坚持深入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汲取古人的智慧,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选择了庄子等艺术大师,借鉴他们的艺术思想,建立了“天人合一”的中国画艺术创新理念。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艰苦磨练,宋玉增先生准确把握了中国画艺术创新的精髓和命脉,形成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第三,独出心裁的创新方向。“笔墨当随时代”,是当年石涛面对陈陈相因、死气沉沉的画坛发出的呐喊,然而,面对艺术史上那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艺术作品,处在当今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真正的“创新”谈何容易。创新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中国画艺术从古到今所有的创新,主要涉及工具材料、绘画内容和绘画技法等三个具体方面,而工具材料相对固定,应用笔墨的技法也几乎被前人挖掘殆尽,相比这两者,绘画的内容因时代和审美思想的不同,或多或少还可以有所变化。就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内容而言,其技法包涵了树法、石法、水法、云法、点景诸法等,历代绘画大师将主要的精力投到了树法、石法和水法等方面,对表现树、石和水等技法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的表现手法。虽然,古代从很早就有了勾云法、留云法和染云法,但是都没有把“云”作为绘画主题进行深入突出的表现发掘。前人未到之处,正是我们的创新所向,宋玉增先生正是在这种“占位”意识的引领下,大胆探索,独辟蹊径,创立了独特的“积墨点云法”,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意境开阔、气韵生动的“宋家云山”面貌。
第四,苦心孤诣的探索完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传统、离开生活、离开艺术家的创新思想和勤奋努力,那么所谓的创新就像无根之木,根本结不出任何果实,艺术生命也像无源之水,很快就会干涸。据宋玉增先生自己讲,他之所以如此关注“云”,与一次外出写生经历有关,记得那是一天中午,他住在山边,当时山雨欲来,推开窗户远眺,发现漫山遍野云环雾绕,群山被云装点的明晦多姿、分外好看。他受这次经历启发,联想到画史上的“米氏云山”,以及其后高克恭、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大师的浑厚老辣的艺术风格,心中豁然开朗,从那时起,创立一条以“云”为表现题材的中国画艺术创新之路,成为他自觉的艺术追求。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探索和追寻,经过多次的失败、苦闷和惶惑,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艺术境界,“宋家云山”以遗世独立的精神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坚守自我的人格魅力。“画品即人品”,宋玉增先生虽然创立了“宋家云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水墨山水语言系统,但是始终保持豁达谦和的态度。他不像那些急功近利之徒,到处炫耀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他坚持在利益面前不放弃原则,不丧失尺度,不降低标准,对待中国山水画事业,他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异常珍惜。他一直告诫自己,决不让一张废画流传出去;为了画出满意的作品,他往往在画室一呆就是一整天,苦思冥想,呕尽心血。正是这种坚守自我、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使宋玉增先生的画作保持着极高的声誉,他所描绘的“宋氏云山”幅幅都是精品力作,倍受社会收藏界青睐。
“宋氏云山”的创立,拓展了当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范围,丰富了中国画技法语言的宝库,体现了奋发向上的时代特色,对今后中国画艺术创新,无疑起到了引领时尚、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贾德江先生评价的那样:“宋玉增的作品是沿着山水画的创造性一路走来的,在理想主义精神与抒情气质合一中创造了天籁般的意境,构成独特的山水意象,极富个性的语言系统,并在拓展中国山水的美感疆域中显示出卓而不群的意义。” 这些评价绝非溢美之辞,玉增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作品点评五
 
写山川之性 传吾人之心
 
—— 宋玉增山水画作品观后
 
  —— 何永泽
 
一幅二十多米长的宋玉增新作——《大宁河小三峡揽胜图》展示在面前,顺着湍流不息的河水,过激流险滩,峭壁巉岩,赏八百秀水,阅三千峰林,穿滴翠峡,抵巴雾,直出龙门,它使我极六十里风云壮观作一次物外神游。宋玉增用一支笔出神人画地描绘了川鄂胜境,峰峦叠翠,怪石嶙峋,白云出岫,飞瀑急流。作品显示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驾驭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能力,总结了他二十余年孜孜不倦探求中国画取所得的成绩,观罢令人眼目一新,精神一振!山水画走出荆关董巨古典的辉煌,四王黯然神伤,四僧似乎也成了昨天的月亮。究竟向何处发展?不少人为此彷徨。宋先生选择了“面向生活、深入写生”的道路。他冒寒暑,历苦辛,攀登三山五岳,泛舟长江大河,游太湖、登长城、闯巫峡、走漓江、寻胜写生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他以为“外师造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写生,深入写生锻炼画家的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可以发现“真美”和“至美”,从而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浏览他的作品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不会有重复前人、重复自己、甚至坠人程式的遗憾,而是领略到真山真水中扑面而来的生机,感受空山无人 、云烟自在、古木有声、飞鸟多趣的山水真气与自然神韵。
门户开放引来了东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如何面对新的艺术思潮?怎样接受观念上的洗礼?不少人为此困惑。宋先生理性地采取了“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的方法。他实现了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既不沉溺于传统的固有形式,也不照搬西洋人的艺术语言去图解中国人的精神,而是正确认识国外的美学观念,了解人家的发现与创造,汲取现代艺术中的合理因素去充实完善自己,使作品随着时代而进步。在他的作品中,笔墨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构图、造型和色彩丰富了传统的内涵。他的画面结构吸收了现代构成因素,充实了传统构图模式,并寻求纵向空间,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他在造型中追求写实风格,重视笔墨的技艺、线染的功力和水墨的技巧;他对画面肌理进行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新鲜感 。他的山水画创作融进了适当的西画色彩,表现出色与墨的结合、实与虚的结合、明与暗的结合,使画面鲜活亮丽、充实丰满起来,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一切使他的绘画语言具备了世界性,作品不仅获得加拿大国际绘画枫叶奖,而且广泛地被中外艺术爱好者所收藏。
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许多人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从书斋画室走向市场,投身于滚滚红尘之中。一个画家怎样选择生存方式?宋玉增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甘于寂寞”。他不去争名于朝 ,也不去争利于市,而是在静寂中营造自己的乐园。他一边探索,一边走路,一边为艺,一边求生。于是,他不仅有一个明窗净几、茂兰修竹的家居乐园,还有了一个静观自得、感悟自然的精神乐园。在自己的乐园中,读书、绘画、悟道,静下心去探索美的真谛,陶冶美的心灵,“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使心境得以升华,在澄澈明净之中,去展观人格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写出心中之象,勾画出山水的灵魂。他始终注意调整创作心态,内心平静使他能够从容地、认真地完成每一件作品,皴擦点染,位置经营,随形赋色,不急不躁,作品凝聚着一种静气,静的让欣赏者感受到山水的清音与大自然的永恒,从而摆脱尘世的纷扰。
宋玉增是一位有个性、有悟性的画家。他的画正象秦岭云和梁树年先生说的——“有不同于青年的潇洒和老辣,有个人的情感和追求”。此文作于九六
 
== 参考资料 ==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