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
次編輯
變更
埃里庫爾戰役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埃里庫爾…”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埃里庫爾戰役<br>Battle of Héricourt</p>
|-
|<center><img src="https://media.gettyimages.com/photos/gun-battle-near-hericourt-17-january-1871-illustrated-war-history-picture-id629412091"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media.gettyimages.com/photos/gun-battle-near-hericourt-17-january-1871-illustrated-war-history-picture-id629412091 圖片來源 gettyimages.com] <br>
'''名稱''' 埃里庫爾戰役
'''日期''' 1871年1月15日至17日
'''地點''' [[法國]][[蒙貝利亞爾]]與[[上索恩省]]
'''參戰國家''' [[法國]] \ [[普魯士]]
'''參戰兵力''' 140000 \ 54000
'''結果''' 普軍勝利</small>
|}
</div>
'''埃里庫爾戰役'''(法語:Battle of Héricourt),根據文獻的不同也稱為[[利薩因戰役]]、[[蒙貝利亞爾戰役]],是1871年1月15日至17日[[普法戰爭]]期間,[[法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軍事衝突。法軍為了解放被普軍在[[貝爾福戰役]]中,被包圍的法國駐軍而展開的軍事行動,結果以法軍解放貝爾福失敗,在撤退到瑞士後被拘留。
==背景==
1870年12月,在法軍將領[[查爾斯·丹尼斯·鮑巴基]]的領導下,在布爾日創建了一支新的軍隊,主要由羅亞爾軍團和一些準軍事部隊與民兵組成的東方軍團,東方軍團在向東推進的期間,在索恩河畔沙隆和貝桑松得到了一些增援。丹尼斯·鮑巴基的目的是切斷普魯士軍隊的後方和通訊線路,進而解放貝爾福戰役中,被普軍圍攻的法國駐軍,對此,他首先在維萊塞克塞勒展開攻勢。
1871年1月8日,法軍對維萊塞克塞勒的戰役開始,在普魯士將領利奧波德·卡爾·奧古斯特·威廉·馮·布萊梅的指揮下,下令普軍撤出維萊塞克塞勒(因為對威廉·馮·布萊梅來說,這個城市的戰略意義不大),移動到蒙貝利亞爾(自1870年11月以來由普魯士軍隊控制),同時普軍從南部調來大量部隊支援 。法軍一方面在萊茵河以東發動攻勢,另一方面切斷駐紮在法國東北部的德國軍隊的後方。[[威廉·馮·布萊梅]]預料到,法軍的計劃是前往貝爾福,奪回城市,解放法國駐軍。
但是,丹尼斯·鮑巴基在維勒塞克爾陷入了各種補給問題,東方軍團無法迅速追擊普軍。因此,[[普魯士軍隊]]趁法軍無所作為的基礎上,於1月11日抵達利薩因河左岸駐紮,這條河雖然不重要,但卻是一個自然障礙。利薩因河流的寬度在6至8米之間,深度接近1米,普軍利用利薩因河的防禦價值建立防線,此外,從蒙貝利亞爾到埃里庫爾的鐵路也為普軍的補給提供了方便。普軍利用兩天的時間(1月10日和12日),加強這些戰地防禦工事,在沿著上索恩省的利薩因河上防線上部署重兵,同時撤出包圍貝爾福戰役的火炮,部署在蒙貝利亞爾的高地上,普軍炸毀了河流上大部分的橋樑,從蒙貝利亞爾到弗賴爾(Frahier)之間,普軍鋪設大約20公里的路線,以便通過補給。
雖然在現代的文獻中,[[丹尼斯·鮑巴基]]被指責過於緩慢和過于謹慎,這浪費了他在數量上的優勢,使普軍部隊有足夠的時間建立一條有效的防線,並為以後的反攻做準備。然而,由於道路條件艱苦,法軍也受到嚴重霜凍的困擾,在1月14日晚上,山區的溫度更降至零下17度。此外,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軍隊的鐵路運輸組織得很差,導致在卸貨站前的軍需物資被積壓了長達10天的時間,嚴寒的天氣也使得人員進一步傷亡,並使部隊士氣低落。
==戰局==
1月14日,第一批法軍部隊抵達Arcey地區(蒙貝利亞爾西北10公里),經過幾次與普軍的前哨陣地的衝突後,東方軍團抵達[[蒙貝利亞]]的高地,兩軍戰役一觸即發。法軍部隊約有140000人,普魯士軍隊約有52000人。
這場戰役在非常嚴峻的嚴寒下進行,前線陣地的爭奪戰在固定的戰線上進行。儘管法軍在維萊塞克塞勒地區的戰鬥表現出色,人數也比普軍多一倍,但還是一支精疲力竭,裝備不足的軍隊,在利薩因河的戰線上,法軍也因為缺乏冬天的使用裝備(例如沒有馬蹄鐵),導致無法在戰鬥中爭取更大的優勢。1月15日,第一次戰鬥是在埃里庫爾和蒙貝利亞爾兩個城市外進行,經過雙方一天的互相炮擊後,16日法軍沿著19公里的戰線展開,成功擊退普軍的重型部隊,奪回咐近幾個村莊。在利薩因河的戰線上,雙方進行了3天激烈又痛苦的戰鬥。
1871年,法國東方軍團撤退到瑞士邊境後被解除武裝
1871年1月18日,由於沒有取得任何重大的突破,丹尼斯·鮑巴基決定暫停戰鬥,並向南部的[[貝桑松]]撤退,貝爾福的解放行動宣告失敗。19日,普軍轉移了兩個軍團,組成了一道向法軍包圍的軍勢。1月24日,普軍切斷通往里昂的鐵路,徹底關閉了東方軍團向西的退路,由於受到被普軍包圍的威脅,法軍不得不朝蓬塔利耶的方向前進。在經過杜城的高原時,由於嚴峻的大雪和嚴寒天氣,導致大量法軍士兵產生飢餓、疲憊和在寒冷中喪命。法軍被困在瑞士邊境上動彈不得,丹尼斯·鮑巴基得知自己掉入普軍設下的陷阱後試圖自殺不逐,他的副官賈斯汀·克林肯特接手軍團的指揮權後,法軍進入瑞士境內,所有法軍被解除武裝拘留在瑞士。
==結局==
1871年2月1日起,大約87,000名法軍開始跨越瑞士邊界返回法國,他們主要集中在蓬塔利耶西南面的[[韋爾里埃德茹]]。約12,000名法軍病人與受傷者在1871年3月13日至6月逐漸返回法國接受治療。法軍對此損失了大約11,800馬匹,285門大炮,64,000支步槍,60,000把劍,並向瑞士支付1200萬法郎的賠償金。
在這場戰鬥的法軍部隊被消滅之後,被普軍圍困的貝爾福沒有任何緩解的希望,但由皮埃爾·菲利浦·登費特·羅謝爾奧指揮的貝爾福駐軍一直英勇抵抗普魯士軍隊,直到1871年1月28日簽署停戰協定為止。
在1870到1871年的冬天,法國為收回被普軍占領的國土而進行的一系列努力也宣告失敗;首都巴黎(布松瓦爾戰役)到與來自北部(聖康坦戰役)和西部(勒芒戰役)的一系列行動的失敗之後,對法國民眾和軍隊都產生了嚴重的士氣低落。
普法戰爭結束後,雙方就停火問題進行了談判,最終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落入德意志帝國手中,只有一小部分阿爾薩斯-貝爾福及其周圍的市鎮留在法國。192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中,阿爾薩斯-洛林重回法國後,這些市鎮組成了一個新的省,即貝爾福地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埃里庫爾戰役<br>Battle of Héricourt</p>
|-
|<center><img src="https://media.gettyimages.com/photos/gun-battle-near-hericourt-17-january-1871-illustrated-war-history-picture-id629412091"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media.gettyimages.com/photos/gun-battle-near-hericourt-17-january-1871-illustrated-war-history-picture-id629412091 圖片來源 gettyimages.com] <br>
'''名稱''' 埃里庫爾戰役
'''日期''' 1871年1月15日至17日
'''地點''' [[法國]][[蒙貝利亞爾]]與[[上索恩省]]
'''參戰國家''' [[法國]] \ [[普魯士]]
'''參戰兵力''' 140000 \ 54000
'''結果''' 普軍勝利</small>
|}
</div>
'''埃里庫爾戰役'''(法語:Battle of Héricourt),根據文獻的不同也稱為[[利薩因戰役]]、[[蒙貝利亞爾戰役]],是1871年1月15日至17日[[普法戰爭]]期間,[[法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軍事衝突。法軍為了解放被普軍在[[貝爾福戰役]]中,被包圍的法國駐軍而展開的軍事行動,結果以法軍解放貝爾福失敗,在撤退到瑞士後被拘留。
==背景==
1870年12月,在法軍將領[[查爾斯·丹尼斯·鮑巴基]]的領導下,在布爾日創建了一支新的軍隊,主要由羅亞爾軍團和一些準軍事部隊與民兵組成的東方軍團,東方軍團在向東推進的期間,在索恩河畔沙隆和貝桑松得到了一些增援。丹尼斯·鮑巴基的目的是切斷普魯士軍隊的後方和通訊線路,進而解放貝爾福戰役中,被普軍圍攻的法國駐軍,對此,他首先在維萊塞克塞勒展開攻勢。
1871年1月8日,法軍對維萊塞克塞勒的戰役開始,在普魯士將領利奧波德·卡爾·奧古斯特·威廉·馮·布萊梅的指揮下,下令普軍撤出維萊塞克塞勒(因為對威廉·馮·布萊梅來說,這個城市的戰略意義不大),移動到蒙貝利亞爾(自1870年11月以來由普魯士軍隊控制),同時普軍從南部調來大量部隊支援 。法軍一方面在萊茵河以東發動攻勢,另一方面切斷駐紮在法國東北部的德國軍隊的後方。[[威廉·馮·布萊梅]]預料到,法軍的計劃是前往貝爾福,奪回城市,解放法國駐軍。
但是,丹尼斯·鮑巴基在維勒塞克爾陷入了各種補給問題,東方軍團無法迅速追擊普軍。因此,[[普魯士軍隊]]趁法軍無所作為的基礎上,於1月11日抵達利薩因河左岸駐紮,這條河雖然不重要,但卻是一個自然障礙。利薩因河流的寬度在6至8米之間,深度接近1米,普軍利用利薩因河的防禦價值建立防線,此外,從蒙貝利亞爾到埃里庫爾的鐵路也為普軍的補給提供了方便。普軍利用兩天的時間(1月10日和12日),加強這些戰地防禦工事,在沿著上索恩省的利薩因河上防線上部署重兵,同時撤出包圍貝爾福戰役的火炮,部署在蒙貝利亞爾的高地上,普軍炸毀了河流上大部分的橋樑,從蒙貝利亞爾到弗賴爾(Frahier)之間,普軍鋪設大約20公里的路線,以便通過補給。
雖然在現代的文獻中,[[丹尼斯·鮑巴基]]被指責過於緩慢和過于謹慎,這浪費了他在數量上的優勢,使普軍部隊有足夠的時間建立一條有效的防線,並為以後的反攻做準備。然而,由於道路條件艱苦,法軍也受到嚴重霜凍的困擾,在1月14日晚上,山區的溫度更降至零下17度。此外,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軍隊的鐵路運輸組織得很差,導致在卸貨站前的軍需物資被積壓了長達10天的時間,嚴寒的天氣也使得人員進一步傷亡,並使部隊士氣低落。
==戰局==
1月14日,第一批法軍部隊抵達Arcey地區(蒙貝利亞爾西北10公里),經過幾次與普軍的前哨陣地的衝突後,東方軍團抵達[[蒙貝利亞]]的高地,兩軍戰役一觸即發。法軍部隊約有140000人,普魯士軍隊約有52000人。
這場戰役在非常嚴峻的嚴寒下進行,前線陣地的爭奪戰在固定的戰線上進行。儘管法軍在維萊塞克塞勒地區的戰鬥表現出色,人數也比普軍多一倍,但還是一支精疲力竭,裝備不足的軍隊,在利薩因河的戰線上,法軍也因為缺乏冬天的使用裝備(例如沒有馬蹄鐵),導致無法在戰鬥中爭取更大的優勢。1月15日,第一次戰鬥是在埃里庫爾和蒙貝利亞爾兩個城市外進行,經過雙方一天的互相炮擊後,16日法軍沿著19公里的戰線展開,成功擊退普軍的重型部隊,奪回咐近幾個村莊。在利薩因河的戰線上,雙方進行了3天激烈又痛苦的戰鬥。
1871年,法國東方軍團撤退到瑞士邊境後被解除武裝
1871年1月18日,由於沒有取得任何重大的突破,丹尼斯·鮑巴基決定暫停戰鬥,並向南部的[[貝桑松]]撤退,貝爾福的解放行動宣告失敗。19日,普軍轉移了兩個軍團,組成了一道向法軍包圍的軍勢。1月24日,普軍切斷通往里昂的鐵路,徹底關閉了東方軍團向西的退路,由於受到被普軍包圍的威脅,法軍不得不朝蓬塔利耶的方向前進。在經過杜城的高原時,由於嚴峻的大雪和嚴寒天氣,導致大量法軍士兵產生飢餓、疲憊和在寒冷中喪命。法軍被困在瑞士邊境上動彈不得,丹尼斯·鮑巴基得知自己掉入普軍設下的陷阱後試圖自殺不逐,他的副官賈斯汀·克林肯特接手軍團的指揮權後,法軍進入瑞士境內,所有法軍被解除武裝拘留在瑞士。
==結局==
1871年2月1日起,大約87,000名法軍開始跨越瑞士邊界返回法國,他們主要集中在蓬塔利耶西南面的[[韋爾里埃德茹]]。約12,000名法軍病人與受傷者在1871年3月13日至6月逐漸返回法國接受治療。法軍對此損失了大約11,800馬匹,285門大炮,64,000支步槍,60,000把劍,並向瑞士支付1200萬法郎的賠償金。
在這場戰鬥的法軍部隊被消滅之後,被普軍圍困的貝爾福沒有任何緩解的希望,但由皮埃爾·菲利浦·登費特·羅謝爾奧指揮的貝爾福駐軍一直英勇抵抗普魯士軍隊,直到1871年1月28日簽署停戰協定為止。
在1870到1871年的冬天,法國為收回被普軍占領的國土而進行的一系列努力也宣告失敗;首都巴黎(布松瓦爾戰役)到與來自北部(聖康坦戰役)和西部(勒芒戰役)的一系列行動的失敗之後,對法國民眾和軍隊都產生了嚴重的士氣低落。
普法戰爭結束後,雙方就停火問題進行了談判,最終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落入德意志帝國手中,只有一小部分阿爾薩斯-貝爾福及其周圍的市鎮留在法國。192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中,阿爾薩斯-洛林重回法國後,這些市鎮組成了一個新的省,即貝爾福地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