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列夫·托尔斯泰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托尔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小说)|復活]]》這幾部被视作经典的長篇小說,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FACT}}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 早年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距離莫斯科以南約200公里的[[亞斯納亞-博利爾納]]庄园,距離[[圖拉 (圖拉州)|图拉]]僅10公里。[[托爾斯泰家族]]是古老非常知名的[[俄羅斯貴族]]。小时候,托尔斯泰双亲即去世,由亲戚抚养長大。托尔斯泰的父親曾參加1812年拿破崙進攻莫斯科的[[俄法戰爭]]。
<p style=text-indent:2em;>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但是未取得学位。1847年,他回到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晴園」,希望经营「晴園」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p style=text-indent:2em;>1889年開始撰寫《復活》,十年後完稿。
== 婚姻生活 ==
<p style=text-indent:2em;>1862年9月23日,34歲的托尔斯泰与年僅17歲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兒。<ref name=nyt>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ref>他們前後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ref>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ref>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索菲亚說:“他愛我,但只在夜裡,從來不在白天。”她抱怨:“不會有人知道他從來不曾想過要讓他的妻子休息片刻,或給生病的孩子倒一杯水!”但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整個庄园占地38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苹果园有30多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使生活井井有条。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這裡,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zh-hans:誊清; zh-hant:謄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ref name=nyt/>
<p style=text-indent:2em;>但是托尔斯泰将记录自己年轻时代行为的日记交给了妻子,内容記載托爾斯泰婚前賭博、[[召妓]]、甚至感染[[性病]],還與一名女工生了一個[[私生子]]。這讓別爾斯大为光火。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真想燒了他的日記和他的過去。”“我夢見了一個巨大的花園,……我抓起他的孩子,撕扯起來。我扯下了他的頭顱和雙腿——我像瘋子一樣。”她學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去“臥軌”,甚至服毒自殺,鬧得全家不得安寧。她自己也承認“總有一天我會嫉妒得自殺。”這使得托爾斯泰更厭惡這場婚姻。他在日記中寫道:“(索菲亚)成了我痛苦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解决這種瘋狂,我看不見任何出路。”
<p style=text-indent:2em;>另外托尔斯泰晚年激进的思想也让夫妻产生很大隔閡,甚至準備放棄財產,過簡樸生活,而與妻子發生齟齬。他的妻子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認為是“整套哲學牽强附會、矯揉造作,完全建築在虛榮心、名利欲和出風頭的基礎上。”大女兒塔妮婭說:“妳無微不至地關心他的物質生活,但是妳卻忽略了他更珍視的東西。如果妳同樣關心他的精神生活,他會是多麼感動,會百倍地報答你的付出。”夫妻之間缺乏交流,使得婚姻生活每況愈下。[[馬克西姆·高爾基|高爾基]]說托爾斯泰“非常喜歡談論女人,但總是帶著俄國農民的粗野口氣……他對女人的態度是一種頑固的敵意。他最喜歡做的事情莫過於懲罰她們。……這是一個男人對沒有得到他應有的幸福而進行的報復。”
== 晚年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尔斯泰從自己的亞斯納亞-博利爾納庄园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後克死在{{Link-en|列夫·托尔斯泰镇|Lev Tolstoy (rural locality)|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长室裡。托爾斯泰彌留之際,全球各地的記者雲集這個小車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來到膝下,但托爾斯泰臨死也不想見妻子一面。[[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感嘆道:“他們在各方面都得天獨厚,惟獨不具備相互理解的能力。”<ref>威廉·夏伊勒,《愛與恨:托爾斯泰夫婦的風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ref>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亞斯納亞-博利爾納庄园并安葬在那里。<ref name=lifeweek>{{cite web |author=葛维樱 |title=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url=http://news.sina.com.cn/w/sd/2010-11-19/160221501013.shtml |publisher=[[新浪网]](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date=2010-11-19 |accessdate=2013-10-04}}</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托爾斯泰五歲時,大哥尼古拉告訴他一個秘密。只要把這個秘密解開,世界上就不再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他又說這個秘密已經寫在一根小綠棒上,綠棒就埋在小山澗旁的路邊。這個小綠棒的故事,令五歲的没托爾斯泰神往不已,找尋綠棒是托爾斯泰年幼時最熱衷的冒險遊戲。托爾斯泰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傳說中的綠棒,死後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樹林裡。<ref name=huang>{{cite journal|author=黃友玲|title=托爾斯泰理想的實踐──小說《復活》的賞析與啟迪|journal=《曠野》|issue=167|url=http://www.cap.org.tw/W/w-167-8.html|accessdate=2013-10-04|date=2010-09-10}}</ref><ref>陈毅兴(1998),[http://www.eywedu.org/liefutuoersitaizhuan/001.htm 第二章 童年时代]</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中國,《[[新青年]]》杂志1卷2号曾刊出翻译自《托尔斯泰的生活》一书的[[s:托爾斯泰之逃亡|托爾斯泰之逃亡]]一文。
==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
<p style=text-indent:2em;>托尔斯泰在读过[[亚瑟·叔本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ref>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的[[耶稣的教诲|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寶訓]]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的教条。美国[[貴格會]]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圣雄甘地|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 来源 ===
* {{cite book |editor = 陈毅兴 |title = 《列夫·托尔斯泰》|year = 1998 |publisher = 辽海出版社 |ISBN = 7806388893}}
[[Category: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