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472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预科学院'''是基于我国民族政策关怀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预科学院'''是基于我国民族政策关怀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过渡性,它既不完全是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它是在“预”与“补”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其“桥梁作用”和“服务功能”的一种特殊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前的预备、过渡阶段。
==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高等院校本专科专业学习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初步了解和适应本科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招生政策==
在招生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照顾政策,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少数民族预科考生录取工作与国家高等院校统考统招同时进行,对未能被高等院校正式录取的考生,规定比当年本科录取线低3-8个分数段,同时,按民族确定录取名额,择优录取。
==结业去向==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被各高等院校录取后(占当年该校招生计划名额),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预科部学习一年,经考试(结业升学考试、不参加高考)考核合格准予结业,从新学期开始直接升入各所属院校(包括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绥化学院、黑河学院、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统招的专业学习(本科为一、二批次专业),毕业后享受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教学特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原则,又要体现预科教育教学特点。
1、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
2、根据预科教育特点,以“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加强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指导,突出主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开设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素质能力拓展课程。
3、根据学生报考类别、大学学习专业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实行分类、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区分教学内容,注重衔接性与过渡性,处理好补与预、巩固与提高、讲授与训练、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高等院校本专科专业学习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初步了解和适应本科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招生政策==
在招生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照顾政策,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少数民族预科考生录取工作与国家高等院校统考统招同时进行,对未能被高等院校正式录取的考生,规定比当年本科录取线低3-8个分数段,同时,按民族确定录取名额,择优录取。
==结业去向==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被各高等院校录取后(占当年该校招生计划名额),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预科部学习一年,经考试(结业升学考试、不参加高考)考核合格准予结业,从新学期开始直接升入各所属院校(包括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绥化学院、黑河学院、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统招的专业学习(本科为一、二批次专业),毕业后享受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教学特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原则,又要体现预科教育教学特点。
1、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
2、根据预科教育特点,以“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加强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指导,突出主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开设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素质能力拓展课程。
3、根据学生报考类别、大学学习专业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实行分类、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区分教学内容,注重衔接性与过渡性,处理好补与预、巩固与提高、讲授与训练、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