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鄭炯明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box_width = 200
| name = 鄭炯明
| honorific_suffix =
| image = <img src=".jpg" width="300">
| imagesize =<!-- for internal upload image use only-->
| alt = <!-- descriptive text for use by speech synthesis (text-to-speech) software -->
| caption =
| birth_name = <!-- only use if different from name -->
| birth_date = <!-- {{Birth date and age|YYYY|MM|DD}} 或 {{Birth year and age|YYYY}} [[WP:DOB]]. {{Birth date|YYYY|MM|DD}}. -->
| birth_place =
| death_date = <!-- {{death_date_and_age|1916|1|7|1908|4|10|mf=y}} -->
| death_place =
| nationality =
| education =
| location =
| other_names =
| spouse =
| partner =
| children =
| parents =
| relatives =
| occupation =
| years_active =
| known_for =
| notable_works =
| movement =
| organization =
| award =
| website =
| past =
}}
'''鄭炯明'''{{BD|1948年|||}},台南縣人<ref>現在已為台南市的一部份。</ref>,先後就讀省立高雄中學<ref>現在成為[[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ref>、中山醫學院醫科。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目前自行開業行醫。<ref>[[國立台灣文學館]]/編著,《遇見台灣詩人一百:一百位詩人簡介》,2011年「遇見台灣詩人一百」展覽的小冊子,頁30。</ref>是台灣文學本土派相當重要的詩人,以及重要的[[台灣文學]]運動人士。
==文學 履 經 歷==
1968年加入[[笠詩社]]。1982年與[[葉石濤]]等南部作家創辦《文學界》雜誌,該雜誌是當時[[台灣文學]]本土派重要的作品發表空間,任發行人;《文學界》停辦以後,又與一些學者、作家創辦《[[文學台灣]]》,成為該刊的發行人。曾任[[台灣筆會]]理事長、[[笠詩社]]社長、2005年[[高雄世界詩歌節]]策畫人、2007年[[台蒙詩歌節]]策畫人,現在是[[文學台灣基金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作品及獲獎 情況==
著有《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 <ref> 《歸途》、《悲劇的想像》、《最後的戀歌》由[[笠詩社]]出版,《蕃薯之歌》由[[春暉出版社]]出版。</ref>、《最後的戀歌》、《鄭炯明詩選》、《三稜鏡》 <ref>是[[鄭炯明]]、[[曾貴海]]、[[江自得]]的合集。</ref>、《三重奏》、《永遠的愛》。其主編的詩集有《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社]])、《混聲合唱》([[春暉出版社]])。其獲獎多次,1969年榮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1978與1979年分別榮獲[[吳濁流新詩佳作獎]]、1982年獲得第二屆[[笠詩創作獎]]、1983年獲得[[吳濁流新詩獎]]、[[鳳邑文學獎]]、[[南瀛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
==作詩 的 創作 理念==
鄭炯明認為台灣六、七○年代風行的超現實主義詩作,其作者「用時代隔閡的語言寫詩,即是逃避的文學,寫現實中沒有的東西,那是欺騙的文學」,因此主張要「以平易的語言,寫出植根於現實生活的詩」,並強調自己的創作理念,寫道:「我寫詩,因為我關心這個社會,我不要做一個活在時代裂縫的人。」台灣文學評論者[[彭瑞金]]認為,詩的時代性與社會性是鄭炯明寫作的兩大支柱,也是其詩「進入本土精神的兩段途徑」(彭瑞金‧語)。<ref>[[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頁199。</ref>
<references />
[[Category:台灣詩人]]
[[Category:臺灣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