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普列姆昌德

增加 2,007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big>普列姆昌德</big>''',(1880年7月31日-1936年10月08日)出生于印度,印度近代作家。他在印度有“小说之王”的美誉。中国1953年开始翻译其小说,普列姆昌德是一位印度印地语的作家,他从事过教学工作,办过出版社,一生共计创作过数百部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被后人誉为“印度的小说之王 == 简介 == 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乌尔都语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他把自己短促而辉煌的一生,都献给了印度民族解放事业和进步文学事业。作为一位农村题材作家,他紧张地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并且终生都在为改善农民的悲惨境遇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 == 生平 == 1880年7月31日,普列姆昌德出生在印度文化名城贝拿勒斯近郊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是邮政局的投递员,生活贫困。他8岁丧母,17岁丧父,从此他担起了养活一家大小五口的重担。他依靠自学,19岁当小学教师,25岁通过师范学院的教师资格考试,39岁方才获得大学英语及历史学学士学位。从1897年至1920年,他在小学与中学教了23年书,生活极其清苦。1903年,他在阿拉哈巴德师范学院进修期间,发表了中篇小说《圣地的奥秘》,从此开始了创作道路。 == 创作 == 早期创作(1903~1929)主要写妇女题材和农村题材。191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服务院》,被誉为印地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1922年发表的《仁爱道院》,是他第一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1923年发表的中篇《妮摩拉》,是他最优秀的妇女题材小说。 后期创作(1930~1936)作家摆脱了甘地主义的影响,开始采用社会主义思想来审视现实,审视人生。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戈丹》,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印度民主革命最紧迫的农民问题。 == 代表 ==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的代表作。作品广阔地展示了30年代印度农村的社会风貌,并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基础——地主、高利贷者和封建宗族势力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同时指出农民的惟一出路就是斗争。 
== 成就 ==
 他一生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包括未完两部),约300篇短篇小说及论著、电影剧本、儿童文学和翻译作品。   早期用乌尔都语写作,1915年前后开始改用印地语。   处女作是中篇小说《圣地的奥秘》。190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祖 国的痛楚》,因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遭殖民当局查禁。从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笔名。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服务院》、《博爱新村》(又译《仁爱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译《战场》)、《圣洁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说多收在题名《圣湖》的8部集子中 ,包括《进军》、《半斤小麦》、《冬夜》、《沙伦塔夫人》、《解脱》、《神庙》、《害人是天职》、《老婶娘》、《棋友》、《开斋节的会礼地》、《咒语》、《彩票》等名篇。
1,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