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65
次編輯
變更
晋献文子成室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晋献文子成室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20%2F133%2F1492%2F97051235.j…”
[[File:晋献文子成室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20%2F133%2F1492%2F97051235.jpg&refer=http%3A%2F%2Fimg1.gt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909236&t=447b758a6c420c9b89ba13f49fd08165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99%8B%E7%8C%AE%E6%96%87%E5%AD%90%E6%88%90%E5%AE%A4 图片来源]]]
'''《晋献文子成室》'''出自《[[礼记·檀弓下]]》,该文讲的是晋国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之事。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成语 “美轮美奂”的典故出于此文。本篇反映的虽然只是当时卿大夫之间的应酬之辞,但张老的颂辞,别出心裁,文子的答话,也与众不同。
*作品名称;《[[晋献文子成室]]》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礼记·檀弓下]]》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
晋献⑴文子⑵成室⑶,晋大夫发⑷焉。张老⑸曰:“美哉,轮⑹焉!美哉,奂⑺焉!歌于斯⑻,哭于斯⑼,聚国族⑽于斯!”文子曰:“武⑾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⑿以从先大夫⒀于九京⒁也!”北面⒂再拜⒃稽首⒄。君子谓之善⒅颂善祷。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ad16b55ymraoSMsTD2EGW9DggGl_IVrgIhzF4VjjQwpJyAKxWgK1NzDMrMav-YgQ8sadXvtIq2FRnZakdDeGCPsPlFpQwVWRGL8Y 《晋献文子室成》古文赏析 .习古堂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1-30]</ref>
==作品注释==
⑴献文子:晋国正卿赵武,谥“献文”,也简称文子。
⑵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
⑶成室:新屋落成。
⑷发:送礼庆贺。
⑸张老:前去送礼物的晋大夫张孟。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
⑹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
⑺奂:通“焕”,华丽。
⑻歌于斯:在这里祭祀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斯,此。
⑼哭于斯:死丧哭泣在这屋里。哭,指家族死丧哭泣之事。
⑽聚国族:聚,聚会。国,国宾。族,宗族。
⑾武:赵武自称。
⑿全要领: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
⒀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
⒁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
⒂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
⒃再拜:拱手礼两次。稽(qǐ)首:叩头。
⒄稽(qǐ)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
⒅善:擅长。<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ff66VkYjhMHOowIIJLxTEorzfh4QX7HYWecnXu09KnGhwGuuRS8bK_NHoixZgbVuLpz-8YReej-WcpO6tcJZarpcpqIzYlCS_M8OL4E 晋献文子成室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01-30]</ref>
==作品译文==
晋国献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辉煌!既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79d7304eaef6.aspx 晋献文子成室 古诗文网]</ref>
==作品赏析==
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
第一层,开头一句,“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既点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发”字,既表现了当时新居落成人们送礼庆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前来祝贺的热闹场面。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晋大夫”都纷纷前来送礼庆贺?不知你是否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新居的主人就是那个孤儿。献文子即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他出生前,赵氏被祸灭族,15年后才得以昭雪。赵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恐怕是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即一颂一祷。可以想象,称颂的贺辞肯定不少,本文却抛开众人的颂辞,独举张老的颂辞。因为张老的颂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美轮美奂”虽已成了成语,但仍不出颂辞陈套,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颂辞,却超出吉祥的套话而惊世骇俗。贺辞没有赞颂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一反常调,令人不解。宾客或疑惑不解,或惊愕发呆,或心中暗骂张老糊涂;新居主人则思维敏捷,领会颂辞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主人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赵武用“全要领”来表明痛定思痛,祈祷不再发生刑戮之祸。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痛史的,的确是“善颂善祷”。
所以,第三层,最后一句话,用“君子”的评语结束全文。
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在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赵朔的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中,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15年后,赵武得到韩阙的帮助,攻屠岸贾,灭族报仇,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出处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54c7q0JSiH3dy3oAoOHcj1dybhb6rXAuqbP7wz6YiPlifTjXapwiG7DskR5o_j8z9ogtJH-VPdkjtZyyt42BtkhzgO4 简介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02-18]</ref>
==参考文献==
'''《晋献文子成室》'''出自《[[礼记·檀弓下]]》,该文讲的是晋国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之事。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成语 “美轮美奂”的典故出于此文。本篇反映的虽然只是当时卿大夫之间的应酬之辞,但张老的颂辞,别出心裁,文子的答话,也与众不同。
*作品名称;《[[晋献文子成室]]》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礼记·檀弓下]]》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
晋献⑴文子⑵成室⑶,晋大夫发⑷焉。张老⑸曰:“美哉,轮⑹焉!美哉,奂⑺焉!歌于斯⑻,哭于斯⑼,聚国族⑽于斯!”文子曰:“武⑾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⑿以从先大夫⒀于九京⒁也!”北面⒂再拜⒃稽首⒄。君子谓之善⒅颂善祷。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ad16b55ymraoSMsTD2EGW9DggGl_IVrgIhzF4VjjQwpJyAKxWgK1NzDMrMav-YgQ8sadXvtIq2FRnZakdDeGCPsPlFpQwVWRGL8Y 《晋献文子室成》古文赏析 .习古堂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1-30]</ref>
==作品注释==
⑴献文子:晋国正卿赵武,谥“献文”,也简称文子。
⑵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
⑶成室:新屋落成。
⑷发:送礼庆贺。
⑸张老:前去送礼物的晋大夫张孟。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
⑹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
⑺奂:通“焕”,华丽。
⑻歌于斯:在这里祭祀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斯,此。
⑼哭于斯:死丧哭泣在这屋里。哭,指家族死丧哭泣之事。
⑽聚国族:聚,聚会。国,国宾。族,宗族。
⑾武:赵武自称。
⑿全要领: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
⒀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
⒁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
⒂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
⒃再拜:拱手礼两次。稽(qǐ)首:叩头。
⒄稽(qǐ)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
⒅善:擅长。<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ff66VkYjhMHOowIIJLxTEorzfh4QX7HYWecnXu09KnGhwGuuRS8bK_NHoixZgbVuLpz-8YReej-WcpO6tcJZarpcpqIzYlCS_M8OL4E 晋献文子成室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01-30]</ref>
==作品译文==
晋国献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辉煌!既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79d7304eaef6.aspx 晋献文子成室 古诗文网]</ref>
==作品赏析==
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
第一层,开头一句,“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既点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发”字,既表现了当时新居落成人们送礼庆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前来祝贺的热闹场面。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晋大夫”都纷纷前来送礼庆贺?不知你是否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新居的主人就是那个孤儿。献文子即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他出生前,赵氏被祸灭族,15年后才得以昭雪。赵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恐怕是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即一颂一祷。可以想象,称颂的贺辞肯定不少,本文却抛开众人的颂辞,独举张老的颂辞。因为张老的颂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美轮美奂”虽已成了成语,但仍不出颂辞陈套,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颂辞,却超出吉祥的套话而惊世骇俗。贺辞没有赞颂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一反常调,令人不解。宾客或疑惑不解,或惊愕发呆,或心中暗骂张老糊涂;新居主人则思维敏捷,领会颂辞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主人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赵武用“全要领”来表明痛定思痛,祈祷不再发生刑戮之祸。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痛史的,的确是“善颂善祷”。
所以,第三层,最后一句话,用“君子”的评语结束全文。
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在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赵朔的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中,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15年后,赵武得到韩阙的帮助,攻屠岸贾,灭族报仇,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出处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109590/54c7q0JSiH3dy3oAoOHcj1dybhb6rXAuqbP7wz6YiPlifTjXapwiG7DskR5o_j8z9ogtJH-VPdkjtZyyt42BtkhzgO4 简介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02-18]</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