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建的科研机构。 ==简要…”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建的科研机构。
==简要概况==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3月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6月获得批准。1991年12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3年12月,经专家组论证、中国科学院批准,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12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1998年3月,中国科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1999年7月,实验室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1年6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东秀珠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国屏院士。
==研究领域==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研究方向确定为: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研究。前者强调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后者则着眼于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某些需要。
实验室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开展工作:
(1)极端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2)微生物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3)生物化工;
(4)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及网络系统的建立。
2001年以来,本室承担和完成各类国家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共承担国家任务58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8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0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16项。特别是,本室成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主体承担了973计划项目“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
此外,还承担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13项。经费总额为5223万元。其中,国家项目经费为3485万元,占67%。
==项目成果==
5年中,本室的科研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为:发表在Mol Microbiol、J Biol Chem、J Bacteriol、J Virol等本学科高端刊物上的论文大幅度增加,JCR影响因子在3到5之间的论文44篇、大于5的论文9篇,两者相加占论文总数的43.4%,单篇SCI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超过2.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项、行业协会特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27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到位转让经费1735万元。本室在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极端微生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以及微生物产物及功能的利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学术团队==
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39人,包括研究人员33人,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具有高级职称。50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28人,占72%。
==简要概况==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3月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6月获得批准。1991年12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3年12月,经专家组论证、中国科学院批准,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12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1998年3月,中国科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1999年7月,实验室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1年6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东秀珠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国屏院士。
==研究领域==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研究方向确定为: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研究。前者强调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后者则着眼于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某些需要。
实验室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开展工作:
(1)极端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2)微生物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3)生物化工;
(4)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及网络系统的建立。
2001年以来,本室承担和完成各类国家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共承担国家任务58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8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0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16项。特别是,本室成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主体承担了973计划项目“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
此外,还承担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13项。经费总额为5223万元。其中,国家项目经费为3485万元,占67%。
==项目成果==
5年中,本室的科研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为:发表在Mol Microbiol、J Biol Chem、J Bacteriol、J Virol等本学科高端刊物上的论文大幅度增加,JCR影响因子在3到5之间的论文44篇、大于5的论文9篇,两者相加占论文总数的43.4%,单篇SCI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超过2.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项、行业协会特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27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到位转让经费1735万元。本室在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极端微生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以及微生物产物及功能的利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学术团队==
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39人,包括研究人员33人,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具有高级职称。50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28人,占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