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78
次編輯
變更
路易·马勒
,無編輯摘要
'''路易·马勒'''(Louis·Malle),1932年10月30日出生于法国蒂姆里,法国电影 [[ 导演 ]] 、 [[ 编剧 ]] 、 [[ 制作人 ]] ,毕业于[[法国国立电影学院]]。
1956年,与 [[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 联合指导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获得第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5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同年,凭借执导剧情片《恋人们》获得第2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63年,编导剧情片《鬼火》获得第2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71年,编导剧情片《心脏杂音》获得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1974年,执导剧情片《拉孔布·吕西安》获得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 。
1980年,凭借犯罪片《大西洋城》获得第3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1984年,凭借惊悚片《两光大笨贼》获得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1987年,编导剧情片《再见,孩子们》获得第4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1993年,担任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路易·马勒 (著名电影导演)
| 圖像 =[[File:LuiiLuyii.jpgpn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msg.com/bdr/540___240_/t0150aeb66ac2e2a32f.png 原图链接] [http://art.rmlt.com.cn/2015/0528/388657_13.shtml 来自人民论坛]]]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32年10月30日
| 職業 = 导演、编剧、制作人
|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第9届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金棕榈奖 ]] 两届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金狮奖 ]] 两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评委会大奖 ]] 两届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导演奖 ]] 第13届 [[ 法国电影凯撒奖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编剧奖 ]] 第1届 [[ 欧洲电影奖 ]] 最佳编剧奖 两届 [[ 意大利电影大卫奖 ]][[ 最佳外国导演奖 ]] 两届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外语片奖 ]] 提名 两届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提名 | 知名作品 = 《 [[ 再见,孩子们 ]] 》</br>《拉孔布·吕西安》</br>《 [[ 大西洋城 ]] 》</br>《 [[ 沉默的世界 ]] 》</br>《恋人们》</br>《鬼火》</br>
}}
| 印度魅影|| 1969 || 路易·马勒 || ----
|-
|加尔各答 ||1969 || [[ 路易·马勒 ]] || ----
|-
|巴黎大盗 || 1967 || 路易·马勒 || [[让-保罗·贝尔蒙多]], [[玛丽·杜布瓦]], [[弗兰西丝·法比安]]
| 1992 || 《烈火情人》 || 电影
|-
| 1990 || 《 [[ 五月傻瓜 ]] 》 || 电影
|-
| 1987 || 《再见,孩子们|| 电影
| 1985 || 《阿拉莫湾》 ||电影
|-
| 1985 ||《 [[ 上帝的国度 ]] 》 || 纪录片
|-
| 1984 || 《两光大笨贼》 ||电影
| 1980 || 《大西洋城》 ||电影
|-
| 1978 || 《 [[ 艳娃传 ]] 》 || 电影
|-
| 1976 ||《特写》|| 纪录片
| 1975 || 《黑月亮》|| 电影
|-
| 1974 || 《 [[ 拉孔布·吕西安 ]] 》 || 电影
|-
| 1974 || 《人性,太人性》 || 电影
| 1969 || 《印度印象》 || 纪录片
|-
| 1968 || 《 [[ 勾魂慑魄 ]] 》 || 电影
|-
| 1968 || 《加尔各达》 || 纪录片
| 1967 || 《巴黎大盗》 || 电影
|-
| 1965 || 《 [[ 玛丽娅万岁 ]] 》 || 电影
|-
| 1963 || 《鬼火》 || 电影
| 1958 ||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 电影
|-
| 1956 || 《 [[ 沉默的世界 ]] 》 || 电影
|}
| 1978 || 《艳娃传》 || 电影
|-
| 1975 || 《 [[ 黑月亮 ]] 》 || 电影
|-
| 1974 || 《拉孔布·吕西安》|| 电影
| 1963 || 《鬼火》 || 电影
|-
| 1962 || 《 [[ 野猫痴情 ]] 》 || 电影
|-
| 1960 || 《扎齐在地铁》 || 电影
|-
| 1958 || 《 [[ 恋人们 ]] 》|| 电影
|-
| 1958 ||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电影
== '''人物评价''' ==
路易·马勒是法国最具有影响力的 [[ 电影导演 ]] 之一,一个对时代变化时刻保持敏感的电影 [[ 艺术家 ]] 。他执导的各具风格的影片将近40部,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新时代的社会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不同阶级地位的转变,它们作为新时代的预言都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和感受,在电影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他的镜头始终以女性形象为对象,饱含感情地表现着女性的情绪变化和内在思想转变,路易·马勒以女性形象为视角挖掘女性内心,展露女性感情变化的电影理念对于当今时代中国 "[[大男子主义]]"的视野下女性电影的生存发展和电影中 [[ 女性形象 ]] 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影评介》评)
路易·马勒被称为 [[ 影坛新浪潮 ]] 的开山人物。他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影片,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不仅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也是少数在美国还能保持自我风格的" [[ 国际导演]]"。路易·马勒的影像则不断地向约定俗成的社会戒规乃至文化禁忌发起挑战,彰显了他那一以贯之的叛逆精神和无畏勇气。在他那影像探索的道路上,向来不甘于成为形式的奴隶、风格的走卒乃至语言的囚徒。创新求变、离经叛道,将摄影机对准人类灵魂的每个角落,是他矢志不渝的艺术主张和文化诉求,因而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道德勇气和力量 。(人民网评)
路易·马勒不仅是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他摆脱了好莱坞商业控制,继续自己电影作者的创作方式,殊为难能可贵。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 [[ 导火线]]",为"新浪潮"的年轻导演们开拍处女作、开创新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商业经验和经济基础。马勒早期的几部剧情电影,不论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是题材形式上的突破,都能让他当之无愧的跻身于"新浪潮"奠基人的行列。在路易·马勒的电影中,他继承了法国文化中素有彻底贯彻人本主义的传统同时所做出的努力尝试,这也使得他被许多电影研究者们称为"难以归类的[[人道主义]]者" 。(《电影评介》评)
路易·马勒虽然与正宗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风格有着不大不小的差别,但他出道很早,可以称之为"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人物" 。(网易评)路易·马勒的作品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称这位电影家为作者时犹豫不决。路易·马勒被人们称为"[[心理分析专家]]",而这个专家享有大资产者之子的名声是毫不足怪的,他总是高傲地与时尚及现存规则保持距离,在揭示自身隐秘方面表现出明显地迟疑,他执著地忠实于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