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3
次編輯
變更
小菜蛾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大齿猛蚁</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大齿猛蚁</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山矾叶九节
拉丁学名:Psychotria symplocifolia Kur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科:茜草科
属:九节属
|}
[[鳞翅目]]菜蛾科,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世界性迁飞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小菜蛾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别称
小青虫、两头尖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科
菜蛾科
属
菜蛾属
种
小菜蛾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
Diamondback moth
目录
1形态特征
2种群分布
3生活习性
4预防介绍
5科研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雄虫可见一对睾丸。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幼虫较活泼,触之,则激烈扭动并后退。
蛹 长5-8mm,黄绿至灰褐色,外被[[丝茧]]极薄如网,两端通透。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发生4~5代,长江流域9~14代,华南17代,台湾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在南方终年可见各虫态,无越冬现象。全年内为害盛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5~6月和8~9月为害严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则7~8月为害最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发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 成虫昼伏夜出,白昼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有[[趋光性]],以19~23时是扑灯的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历期也长,尤其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长于下一代幼虫期。因此,世代重叠严重。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多的可达约600粒。卵散产,偶尔3~5粒在一起。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小菜蛾发育最适温度为20~30℃。此虫喜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连续种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虫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卵期3~11天,幼虫期12~27天,蛹期8~14天。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幼虫、蛹、成虫各种虫态均可越冬、越夏、无滞育现象。全年发生为害明确呈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发育适温为20-30摄氏度,在两个盛发期内完成1代约20d。
小菜蛾具备典型的昆虫进化优势:
(1) 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
(2)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3)繁殖能力强,每雌产卵量平均220,卵散产。
(4) 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防治困难。
(5)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
(6) 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介绍
1、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大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 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 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杀虫剂,如BT乳剂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倍液可以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
4、药剂防治[[灭幼脲]]700倍液、25%快杀灵2000倍液,24%万灵1000倍液(该药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产生药害,同时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敌敌畏成分的农药,以免"烧叶")、5%卡死克2000倍液进行防治,或用福将(10.5%的甲维氟铃脲)1000-1500倍液喷雾。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5、用"邯科140"10~15毫升喷雾"小菜蛾"有特效,可1~3小时见效,15天的防效仍可达90%以上;一般喷施1~2次即可实现菜田无虫害。
折叠编辑本段科研介绍
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破译害虫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将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该论文在全世界首次公布了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也是在全世界第一次公布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小菜蛾又名小青虫,是白菜、油菜、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也是一种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害虫。由于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抗药性水平高,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主持人、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尤民生说:"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小菜蛾与十字花科植物协同进化及其抗药性的适应进化与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鳞翅目昆虫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并将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尤民生主持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也参与了研究工作。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大齿猛蚁</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山矾叶九节
拉丁学名:Psychotria symplocifolia Kur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科:茜草科
属:九节属
|}
[[鳞翅目]]菜蛾科,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世界性迁飞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小菜蛾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别称
小青虫、两头尖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科
菜蛾科
属
菜蛾属
种
小菜蛾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
Diamondback moth
目录
1形态特征
2种群分布
3生活习性
4预防介绍
5科研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雄虫可见一对睾丸。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幼虫较活泼,触之,则激烈扭动并后退。
蛹 长5-8mm,黄绿至灰褐色,外被[[丝茧]]极薄如网,两端通透。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发生4~5代,长江流域9~14代,华南17代,台湾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在南方终年可见各虫态,无越冬现象。全年内为害盛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5~6月和8~9月为害严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则7~8月为害最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发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 成虫昼伏夜出,白昼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有[[趋光性]],以19~23时是扑灯的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历期也长,尤其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长于下一代幼虫期。因此,世代重叠严重。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多的可达约600粒。卵散产,偶尔3~5粒在一起。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小菜蛾发育最适温度为20~30℃。此虫喜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连续种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虫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卵期3~11天,幼虫期12~27天,蛹期8~14天。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幼虫、蛹、成虫各种虫态均可越冬、越夏、无滞育现象。全年发生为害明确呈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发育适温为20-30摄氏度,在两个盛发期内完成1代约20d。
小菜蛾具备典型的昆虫进化优势:
(1) 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
(2)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3)繁殖能力强,每雌产卵量平均220,卵散产。
(4) 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防治困难。
(5)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
(6) 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介绍
1、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大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 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 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杀虫剂,如BT乳剂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倍液可以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
4、药剂防治[[灭幼脲]]700倍液、25%快杀灵2000倍液,24%万灵1000倍液(该药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产生药害,同时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敌敌畏成分的农药,以免"烧叶")、5%卡死克2000倍液进行防治,或用福将(10.5%的甲维氟铃脲)1000-1500倍液喷雾。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5、用"邯科140"10~15毫升喷雾"小菜蛾"有特效,可1~3小时见效,15天的防效仍可达90%以上;一般喷施1~2次即可实现菜田无虫害。
折叠编辑本段科研介绍
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破译害虫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将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该论文在全世界首次公布了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也是在全世界第一次公布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小菜蛾又名小青虫,是白菜、油菜、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也是一种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害虫。由于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抗药性水平高,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主持人、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尤民生说:"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小菜蛾与十字花科植物协同进化及其抗药性的适应进化与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鳞翅目昆虫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并将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尤民生主持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也参与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