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延庆寺塔

增加 4,65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延庆寺塔.jpg|thumb|right| [https://dimg05.c-ctrip.com/images/01064120003twomia9441_R_10000_12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
[[File:延庆寺塔.jpg|thumb|right| [https://dimg05.c-ctrip.com/images/01064120003twomia9441_R_10000_12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45734-482506593.html 图片来自携程旅行网]]]

[[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城西郊2公里处,西北靠上方山,东北依云龙山,东南面是开阔的田园。宋咸平二年(999)动工兴建,五年(1002)年建成,相传塔藏舍利。塔高38.32米,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级,中空,可登塔顶;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山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ref>[http://www.fengsuwang.com/minjian/yanqingsita.asp 浙江松阳延庆寺塔] </ref> ;塔壁朱画飞天,依稀可认。额榜“延庆寺塔”为沙孟海先生手书。

延庆寺塔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延庆寺塔

地理位置:松阳县城西2公里

景点级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兴建时间:宋咸平二年(999)

建成时间:宋咸平五年(1002)

建筑风格:唐风宋塔

建筑结构:楼阁式砖木结构

==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住在石笋附近的一位后生,带兵反对朝廷的残暴统治,被朝廷镇压了。

后来后生被[[吕洞宾]]点化成仙。皇帝惧怕会有更多的人起来造反,便下旨在此附近建塔镇之。

那塔就是延庆寺塔,那后生被人们尊称为“皇王”,就是寺中皇帝模样的仙人。“延庆寺塔镇皇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虽不可信,却耐人寻味——民众的“造反”是用塔就能镇住的吗?塔院白墙红檐,古色古香。

步入塔院山门,门厅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它象一部厚重的大书,记载着延庆寺塔的历史。名称由来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赴印度取经,历十寒暑,得大经伦八部,舍利子(佛牙或佛骨)四十九粒,受到朝廷嘉奖。

行达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动工,至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因位于松阳县城西面五里的云龙山麓,故初号云龙寺,后以塔后延庆寺改名延庆寺塔。

==内部景观==

踏上[[松古平原]],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气息,品味着宋代[[沈晦]]的“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赞叹,不知不觉间已出城一二公里。

一路[[稻花]]飘香,秋风送爽,阡陌交错,竹木扶疏,正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好一派田园风光。

松阳城西苍翠的云龙山麓,在碧野之畔,青山之脚,白墙红檐围绕着一座千年古塔,幽幽散发着久远的历史之音。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延庆寺塔。延庆寺塔不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值得后人研究。

延庆寺塔与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

现存塔体砖铭还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样,足以证明此塔属北宋原物,系唐风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风宋塔。

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据《松阳县志》记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

行达禅师历十寒暑,得大经纶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赐,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动工,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

延庆寺塔初名“云龙”,因塔址在[[云龙山]]下[[延庆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称延庆塔。步入塔院,一条鹅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两边树木葱郁,鲜花怒放。

前面就是那座阁楼式砖木结构的斜塔,此高38.32米,六面七级,中空,每层设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出檐舒展平缓,颇具唐风,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

塔身阁檐匾上的“延庆寺塔”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气度不凡,为古塔平添了几分雄姿。

延庆寺塔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雨洗礼,眼下,塔身出现倾斜,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古塔时,延庆寺塔塔身已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们将其称为东方比萨斜塔。

这样一来,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种魅力,令人觉得不登此塔就枉为此行了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9,0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