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
次編輯
變更
五经
,创建页面,内容为“'''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乐》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基本信息 ==
{|
|-
| '''中文名''' || 五经 || '''词 性''' || 名词
|-
| '''具体所指''' || 具体所指 || '''所属派别''' || 儒家学派
|}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p style="text-indent:2em;">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1]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2]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3] “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4]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 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 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p style="text-indent:2em;">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p style="text-indent:2em;">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6]
==基本信息 ==
{|
|-
| '''中文名''' || 五经 || '''词 性''' || 名词
|-
| '''具体所指''' || 具体所指 || '''所属派别''' || 儒家学派
|}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p style="text-indent:2em;">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1]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2]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3] “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4]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 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 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p style="text-indent:2em;">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p style="text-indent:2em;">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