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藍睡蓮

增加 20 位元組, 4 年前
型態特徵
藍睡蓮花形呈星狀,花瓣白色、前緣帶有極淡的淺藍色,花心有香草氣味。
台灣過去曾有兩種原生野生睡蓮的記錄: [[ 子午蓮 ]] (Nymphaea tetragona)及藍睡蓮。不同地區發現的藍睡蓮族群,花色、植株尺寸都存在差異,植物學家難以斷定這些族群是否為同一物種。這樣的情況導致過去文獻使用不同學名標記藍睡蓮,分類群歸屬混亂;最主要使用於藍睡蓮的兩個學名是Nymphaea nouchali和Nymphaea stellata。1989年, [[ 英國 ]][[ 植物學家 ]][[ 瓦德科特 ]] (Bernard Verdcourt)檢視相關標本後,認為過去標記成兩個不同學名的植物其實並無二致,因此採用較早發表的學名Nymphaea nouchali,把Nymphaea stellata視為同物異名。然而,由於過去文獻描述的上述兩者在外部形態的說明並不精確,導致野地某些睡蓮族群皆符合兩者的文獻描述,卻在細微性狀(例如花色、葉片裂片有無重疊)有所差異,因此這樣的分類處理是否合適,仍需深入研究。筆者暫且採納瓦德科特的看法,把兩個學名指涉的植物視為同一物種。
[[ 台灣 ]] 相關文獻中,藍睡蓮最早出現於《[[台灣植物誌]]》第一版,描述為「Nymphaea nouchali,中文俗名『白花睡蓮』,產地嘉義、台南」。隨後出版的第二版描述為「Nymphaea stellata,中文俗名『藍睡蓮』,產地新竹、嘉義」。兩版植物誌均描述其花淡藍色,生長環境為池塘;此外第二版附註說明「可能已在台灣滅絕」。1922年,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hun-ichi Sasaki)在台南大正公園採集到一份藍睡蓮標本,該標本只有一朵花和一片葉子,花朵相當殘缺,難以辨識花色;這份標本現保存在林業試驗所中,無法確認原始來源是野生或是由園藝家引介栽植。在那之後,也沒有可靠的記錄證明藍睡蓮依然存在台灣野地。<ref>[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4690 失落的水邊精靈-藍睡蓮] 科學人雜誌</ref>
== 危機 ==
2,2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