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23
次編輯
變更
怨歌行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怨歌行》</big> ''' |- | File:43a5630018ab43f89bfa25fb7d6b85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怨歌行》</big> '''
|-
| [[ File:43a5630018ab43f89bfa25fb7d6b851f.jpg|缩略图 |居中|250px|[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11/43a5630018ab43f89bfa25fb7d6b851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59702566_372477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怨歌行》
创作年代: 三国时期
文学体裁:诗
作者:[[曹植]]
|}
'''《怨歌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作品。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388f16b12af2.aspx 《怨歌行》] 古诗文网</ref>
==诗词正文==
{{Cquote|<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File:899090 20180529114624658050 0.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pic106.huitu.com/pic/20180529/899090_20180529114624658050_0.jpg 原图链接][http://www.huitu.com/photo/show/20190321/164258201020.html 图片来源]]]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诗词名句网>}}
==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曹植]]<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6c695909f577.aspx 曹植简介], 古诗词网, </ref>(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d5b2a74dad7b4f5?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曹植为何没被曹丕除掉, 与七步诗并无关系, 而是有一人出手相救]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8-27 15:07</ref>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66.html 「曹植」诗词全集(140)首) ] 诗词文句网</ref>
==视频==
<center>'''骨气雅怨说曹植 '''</center>
<center>
{{#iDisplay:n0921dzuka6|780|460|qq}}
</center>
<center>'''曹植七步成诗,曹丕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曹植,看完你就知道了'''</center>
<center>
{{#iDisplay:d0530wlgp0r|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怨歌行》</big> '''
|-
| [[ File:43a5630018ab43f89bfa25fb7d6b851f.jpg|缩略图 |居中|250px|[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11/43a5630018ab43f89bfa25fb7d6b851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59702566_372477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怨歌行》
创作年代: 三国时期
文学体裁:诗
作者:[[曹植]]
|}
'''《怨歌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作品。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388f16b12af2.aspx 《怨歌行》] 古诗文网</ref>
==诗词正文==
{{Cquote|<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File:899090 20180529114624658050 0.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pic106.huitu.com/pic/20180529/899090_20180529114624658050_0.jpg 原图链接][http://www.huitu.com/photo/show/20190321/164258201020.html 图片来源]]]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诗词名句网>}}
==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曹植]]<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6c695909f577.aspx 曹植简介], 古诗词网, </ref>(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d5b2a74dad7b4f5?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曹植为何没被曹丕除掉, 与七步诗并无关系, 而是有一人出手相救]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8-27 15:07</ref>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66.html 「曹植」诗词全集(140)首) ] 诗词文句网</ref>
==视频==
<center>'''骨气雅怨说曹植 '''</center>
<center>
{{#iDisplay:n0921dzuka6|780|460|qq}}
</center>
<center>'''曹植七步成诗,曹丕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曹植,看完你就知道了'''</center>
<center>
{{#iDisplay:d0530wlgp0r|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