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06
次編輯
變更
沃尔夫–拉叶星
,無編輯摘要
[[File:沃尔夫–拉叶星.jpeg|有框|右|<big>沃尔夫–拉叶星</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3/858d868543f947fbbbe6e538b5c5bc1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77386546_61072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沃尔夫–拉叶星''',通常会简写为WR星,是一种罕见的异类[[恒星]],具有不寻常的[[光谱]],显示显著的电离氦和高度电离氮或碳的宽发射谱线 <ref>[https://www.doc88.com/p-4082102218371.html 沃尔夫-拉叶星的红外光谱研究 ],道客巴巴,2015-06-29</ref> 。光谱表明氢已经耗尽,重元素在表面已经有很高的丰度,并且有强烈的[[恒星风]]。其表面的有效温度在30,000K到210,000K之间,几乎比所有其他类型的恒星都热。它们以前被称为W型恒星,是因为光谱为W型。
传统(或第一星族星)的沃尔夫–拉叶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至末期,已经完全失去外层的[[氢]],并且[[核聚变]]或核心已经有较重的[[元素]]。子类型的第一星族WR星其中谱中依然显示出氢线,称为WNh星,它们是年轻的大质量恒星,仍然以氢为核心,氦和碳通过强烈的混合和辐射驱动的质量损失,暴露在恒星的表面。另一类型具有WR型光谱的恒星是[[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恒星,后渐近巨星支恒星。当它们还在主序列上时,是与太阳相似的恒星,但现在已经停止核聚变,并且脱落其大气层,露出一颗裸露的碳氧核心。
==观测历史==
1867年,法国[[天文学家]]沃尔夫和拉叶 ,在[[巴黎天文台]]使用口径40厘米的傅科望远镜观测,发现在[[天鹅座]]的三颗恒星(编号为HD 191765、HD 192103和HD 192641,现在指定的名称分别是WR134 <ref>[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7362-1.htm 环形星云WR134 ],中国天文科普文,2012-7-2 </ref> 、WR135、和WR137)除了有连续光谱之外,还有宽的发射谱带。多数的恒星在光谱中只有吸收线或吸收带,这是元素吸收光谱中特殊[[能量]]的频率(波长),所以很清楚这几颗是不寻常的天体。
在发现后数十年,沃尔夫–拉叶星光谱中发射带的性质一直是个谜。[[爱德华·查尔斯·皮克林|爱德华·皮克林]]的理论认为,因为这些谱线类似半整数[[量子]]数被替换的巴耳末系,因此这些谱线是氢在特殊量子态发射的,并且遵循 巴耳末系的模式称之为“皮克林系”。但不久之后,这些谱线被确认是在1868年已经发现存在的氦造成的。皮克林指出在沃尔夫–拉叶星和星云光谱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导致这样的结论: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星部分或全部是沃尔夫–拉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