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15
次編輯
變更
隼鸟号
,無編輯摘要
隼鸟号原预计于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于怀疑 [[ 探测器 ]] 的燃料泄漏,延后3年后于2010年6月13日日本时间22时51分返回地球,本体于 [[ 大气层 ]] 烧毁,而内含样本的隔热胶囊与本体分离后在 [[ 澳大利亚 ]] 内陆着陆。
隼鸟号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约六十亿公里的路程。这是 [[ 人类 ]] 第一次对地球有威胁性的小行星,进行 [[ 物质 ]] 搜集的研究,也是第一个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的任务。是 [[ 吉尼斯世界纪录 ]] 认定的“世界上首架从小行星上带回物质的探测器”及“着陆目标最小(丝川小行星全长仅约 500 米)的探测器”。
==研究成果==
2011年3月1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小组在美国 [[ 得克萨斯州 ]] 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首次对外公布隼鸟号带回的 [[ 微粒 ]] 的初步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微粒中存在 橄榄石、 斜长石等岩石的大型结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岩石可能曾经历高温。同时,他们还发现,微粒与地球上发现的一种 [[ 陨石 ]] 特征一致,而且微粒受热后产生的 [[ 气体 ]] 不具备地球物质特征。此外,在对岩石的检测中未检出 [[ 有机物 ]] 、 [[ 碳元素 ]] 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后继探测器==
1.天线将从隼鸟号使用的旧型 [[ 天线 ]] 更换成与 [[ 破晓号 ]] 相同的平面天线。
携带自我构造弹,在小行星表面进行第一次采样后,释放 [[ 弹头 ]] 在小行星表面上制造坑洞,之后于坑洞内采集样本。
2.导致隼鸟号一连串故障的 [[ 反作用 ]] 轮增加一个备用。
预定在2014年升空,前 往C 往[[C 型小行 星1999 星]]1999 JU3,于2018年到达并采集样本后,于2020年返航 。
与与 [[ 欧洲空间局 ]] 合作的计划,比起隼鸟号更为大型,预定前往D型小行星。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