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糖相克

增加 2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米糖相克.jpeg|有框|右|<big>米糖相克</big>[https://myrevolutiong.files.wordpress.com/2016/02/0v04ugag-mq0.jpg 原图链接][https://myrevolutiong.wordpress.com/2016/02/27/%E7%B1%B3%E7%B3%96%E7%9B%B8%E5%89%8B-%E6%97%A5%E6%9C%AC%E6%AE%96%E6%B0%91%E4%B8%BB%E7%BE%A9%E4%B8%8B%E8%87%BA%E7%81%A3%E7%9A%84%E7%99%BC%E5%B1%95%E8%88%87%E5%BE%9E%E5%B1%AC-%E6%9F%AF%E5%BF%97%E6%98%8E/ 来自 我的老革命 的图片]]]
'''米糖相克'''指的是在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稻米与[[甘蔗]]的种植互相竞争农作地的现象,针对此一现象,当时的制糖会社便实施了“米价比准法”企图压抑稻米的种植,但因为日本本土需要台湾提供[[粮食]],所以台湾总督府方面反而鼓励农民转作稻米。而最后此一现象导致台湾的[[农业]]从过去专注在糖米种植上转向多角化经营的模式,制糖会社也改变了其经营方式 <ref> [http://www.docin.com/p-4099174.html 论米糖相克],豆丁网</ref>
==背景==
过去台湾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是甘蔗与稻米,而其分布大致呈现“南糖北米”的现象,也就是南部的旱作地以种植甘蔗为主,而北部则主要种植[[水稻|稻米]],其分界一说是[[浊水溪]],又一说是[[大安溪]]。
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台湾原本的在来米因不具黏稠性而不受日本人欢迎,相较于被大力推广的糖业,最初总督府方面并不鼓励种植稻米。而也由于总督府积极发展糖业,所以在明治四十年代(1907年左右)开始,甘蔗的种植区域便开始往昔日作为稻作区的北台湾发展。后来到了1920年代,由于日本本土人口增加,以及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发出了十分迎合日本人口味的“台中65号”米(即后来的[[蓬莱米]]),遂在1930年代引发了[[农民]]大量种植的风潮,使得稻作区也开始向南台湾发展,于是便导致了稻米与甘蔗互相争地的“米糖相克” <ref>[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SKS200908002009.htm “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知网空间</ref>
而除此之外,造成米糖相克的因素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农村由于严重的不景气,而导致佃农与地主争权、发起农民运动,最后令日本米价暴涨,“东京米谷取引所”停止交易,还进而发生了“米暴动”,这让日本政府萌生开发台湾稻米市场的想法。而嘉南大圳的兴建(1920年-1930年)令台湾南部的看天田与甘蔗园变得可种稻米,也是造成米糖相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271,2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