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887
次編輯
變更
三合潭遗址
,無編輯摘要
1986年和2005年,三合潭遗址先后被公布为玉环县(现玉环市)县级 [[ 文物 ]] 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境==
三合潭遗址地势自北向南缓慢倾斜,高处薄,低处厚。含沙少、质硬实的灰褐色 [[ 宋代 ]] 堆积厚40厘米左右,分布均匀。宋代堆积下直接叠压着相距1千多年的 [[ 战国 ]] 堆积,分布厚薄不均。下部堆积以单纯的沙层和泥沙混杂层为主。
成片的木构建筑 [[ 遗迹 ]] 发现于距地表约1.5米深的地层里,整个遗迹被战国时期堆积叠压。以密集分布的木桩、木柱为主要形式,共发现直立的大小木桩、木柱100多根,长度多在1米上下。建筑遗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片地势高,木桩数量少, [[ 直径 ]] 多数较细,仅15厘米上下,挖土坑栽埋的柱子更少,且坑小、柱细、垫板单薄,它们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建筑单元、布局结构均不清楚。南片地势低,木柱分布非常密集,直径一般在20厘米以上,多有深大的柱坑和厚实的垫板。
有的柱子与垫板的位置常出现侧偏情形,垫板倾斜较严重。这片建筑遗迹的性质属 [[ 干栏 式 建筑 |干栏建筑]] 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把它们长期保存,南片的下部堆积未作完整发掘,仅在遗迹空隙处作了小范围探掘。
==层次结构==
遗址可分为三个文化层。
第一层为 [[ 春秋战国 ]] 时期,距两千五百年,距地表1.5-3米深。在这里,有一层厚度约20厘米、大小约4平方千米的黑土层,这是由一场洪潮带入 [[ 海藻 ]] 杂物搁滩深埋而成。土下有青铜制成的剑、矛、刀等器具,有印纹硬陶制成的碗、罐、壶、瓶。
第二层为 [[ 西周 ]] 与 [[商朝| 商代 ]] ,距今约三千至四千年,距地表4到5米。这里的土为深灰色,内有大量原始表瓷制成的有碗、豆、盘、盂等。它们胎料疏松,但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已玻化。同时也有全幅犁、铧、石斧、石锛、石凿等时期,皆精细磨制。
第三层为 [[ 新石器时代 ]] ,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出土的有犁、锛、 [[ 斧 ]] 、 [[ 凿 ]] 、刀、锄等 [[ 石器 ]] ,纺轮、网坠等 [[ 陶器 ]] ,斧、斤、凿等 [[ 青铜器 ]] 。青铜是三合潭遗址出土最多、水平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