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赤交角

增加 12,18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黄赤交角1.jpg|缩略图|黄赤交角[http://www.51wendang.com/pic/4a2752cc010eeabbc4ab0851/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
[[File:黄赤交角1.jpg|缩略图|黄赤交角[http://www.51wendang.com/pic/4a2752cc010eeabbc4ab0851/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网络]]]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北半球纬度比较高的地方会因为热量不足而无法成熟,农作物耕种界线会往南移。

*'''中文名''' ;黄赤交角
*'''外文名'''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别 名''' :[[黄道交角]]
*'''性 质''' :科学
*'''类 别''' :[[天文]]
==定义==
[[File:黄赤交角2.jpg|缩略图|左|黄赤交角[http://www.51wendang.com/pic/efe11f561c1907f4260bb93f/9-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黄赤大距,为天文学术语,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存在缓慢的变化,这是由于春分点位置的变化产生的。黄赤交角变化的范围在22°00′得到24°30′,变化的周期约为4.1×104年。上次黄赤交角最小值约距今2.8万年。近期计算黄赤交角的公式为:黄赤交=23°27′8.26″-0.4684″t,其中t是1900年起算的儒略年数。黄赤交角正以每世纪约为46.84″的速度减少。2013年1月0日12正时(2013.0)的黄赤交角为23°26′15.3308″ [1] 。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
[[File:黄赤交角3.gif|缩略图|黄赤交角[http://files.bbs.tl.changyo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9/23/093830blgjthua5jzlhva7.gif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

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二至点距天赤道23.43°,称黄赤大距,是黄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现。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天轴垂直于赤道面,黄轴垂直于黄道面,既然黄赤交角是23.43°,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43°。
==相关==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File:黄赤交角4.png|缩略图|左|黄赤交角[http://c.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5fdf8db1cb134954b3eb07235a4e9258d0094a84.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赤交角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进而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四季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当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这些地理现象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图1表示黄赤交角增大(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减小)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如图2所示:若黄赤交角增大a度,回归线度数变为23°26′+a,太阳直射范围向南、北各扩展a度;极圈度数变为66°34′-a,极昼(夜)区域各向较低纬推进a度;热带范围增大2a度,南、北寒带各扩大a度,南、北温带各减小2a度。

设某地地理纬度为定值A、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度数)为变数a,不同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为:①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最小值为90°-(A+a),变化幅度为A+a;②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各地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A-a)、最小值为90°-(A+a),变化幅度为2a;③极圈以内,各地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A-a)、最小值为0,变化幅度为90°-A+a。可见,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都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a)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是不同区域增减的幅度不同。
===对其它自然现象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除对地球运动意义产生影响外,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相关的其它自然地理现象。例如,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变化→气候带分布范围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变化等等。<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79385/2432Idcgu4h3lJmEY-vel3lgOhrcpmgTlTSOdTKoHfcJo6qqzDju29-O4WS1XXG5Jjxv1C8AL0oMz0LOc9Fiyau-eqKkanZHwVXTJYRBBqKPV6LLRsJmBewCDSp4sCg9FJ8dV42dSDP2QOEuoJS62M25E9ivuQQNS9QIDWmsxvKsnSDZ6R4QCJb7b4ytDeNLMqrtXpoYUeiAPKUrDCK0lDDis8jQjXSUEgCGLNlx2Xk7oLFLVCC9f-H2_V2fFjJUiXoRR-1R_o4RaQTq6D5otxAsHKNAlNqKj0jhkOWZ7_nIVSeSqWlc5Yv0ubCXJYtBlzP0lF1QWUBxKNomBnp2QrcEpIDruaROXw6xJ585e5mSFIdCKtwmjPrmmJ7xxKMIul0dC3MtxrdVMQ5NOiTWHru8XfrSUu2JF68 知网.2003,引用日期2018-02-08] </ref>
==意义==
[[File:黄赤交角5.jpg|缩略图|黄赤交角[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8/d2208211e9b643bdabbad3da92a8db30.jpe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使黄赤交角处全年昼夜温差均衡。二十四节气虽然是我国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二十四节气编排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⒈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File:黄赤交角6.png|缩略图|黄赤交角[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B%C6%B3%E0%BD%BB%BD%C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⒊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 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⒋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79385/3c9f7fIBCxcmOH3QSyofsflfI0VwMTJwtbe4cItt2iiDKjJRJ5-ug9rPVSpbaGfLr7xbLeEPhdYwbZhCzO146j8aJgKRBYBUaDWl22BxQACW7HCRAc1por9eWsJLo4vfLMfC43AwcfsQljg 万方.2010,引用日期2018-02-08] </ref>
==影响==
===影响地球运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自然现象影响===
黄赤交角除对地球运动的意义产生影响外,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自然地理现象。如: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变化→气候带分布范围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变化等。<ref>{{ cite web | url=https://www.sohu.com/a/290318749_668804 | title=关于黄赤交角的影响 | author=搜狐网, | date=2019-01-20 18:46 | language= | accessdate=2020-06-24 }}</ref>
==视频==
{{#iDisplay:f0874c53d4c | 560 | 390 | qq }}
{{#iDisplay:e3061g4om6f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43,3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