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47
次編輯
變更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無編輯摘要
==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当时任商务印书馆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
1912年1月1日, [[ 中华书局 ]] 与 [[ 中华民国 ]] 同时成立,由陆费逵、陈寅、戴克敬、沈颐等集资创办于上海,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原是一个综合性出版社。在中华民国全国各大城市如 [[ 南京 ]] 、 [[ 杭州 市|杭州]] 、 [[ 广州 ]] 、 [[ 太原 ]] 、 [[天津市| 天津 ]] 、北平、 [[ 青岛 ]] 、 [[ 重庆 ]] 、 [[ 梧州 ]] 等地设有分局四十余处。开业后,中华书局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 [[ 图案 ]] 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
1913年,英属香港分局及新加坡分局成立。更拥有大印刷厂三所,其一为 [[ 香港 ]] 印钞部,拥有当时世界最新、最大的凹凸版机,专印凹凸版,如:有价证券、钞票、邮票及印花税票等,享誉海内外,在文化界有不可抹灭的贡献。之后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并入中华书局,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
中华书局秉持“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创局宗旨,首先致力于出版 [[ 小学 ]] 、 [[ 中学 ]] 及师范教科书。后开始编纂字辞典等工具书,以为 [[ 教学 ]] 及 [[ 学生 ]] 修业之用。
当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 [[ 专家 ]] 学者及社会名流,如: [[ 梁启超 ]] 、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 [[ 田汉 ]] 、 [[ 张闻天 ]] 、潘汉年、 [[ 徐志摩 ]] 、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出版了《 [[ 中华大字典 ]] 》、《 [[ 辞海 ]] 》、《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有影响的书籍,国共内战时期曾参与金圆券印发。
中华书局主要出版了二十四史及《 [[ 清史稿 ]] 》点校本,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全唐文 ]] 》、《 [[ 全唐诗 ]] 》、《 [[ 全宋词 ]] 》、《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 [[ 资治通鉴 ]] 》、《文苑英华》、《 [[ 太平御览 ]] 》、《 [[ 永乐大典 ]] 》、《册府元龟》、《 [[ 清实录 ]] 》、《光绪朝朱批奏折》、《 [[ 中华大藏经 ]] 》等。又陆续推出重点丛书如“新编诸子集成”、“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等。另外,中华书局在开业之初出版发行的 [[ 杂志 ]] 风行一时,号称“八大杂志”,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以及《中华学生界》。
中华书局编辑部附设 [[ 图书馆 ]] ,1916年开设藏书楼,1925年起改称图书馆。中国 [[ 抗日战争 ]] 期间,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被战火烧毁,中华书局图书馆成为民间出版机构附设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一家。当时,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有丛书、类书、地方志、金石书画、工具书、教科书、 [[ 报纸 ]] 杂志等。
==共和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华书局在大陆的全部资产,并改制为全民所有制 [[ 企业 ]] 。
195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中华书局迁至 [[ 北京 ]] ,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英文名也由“Chung Hwa”改为“Zhonghua”。中华书局部分留沪出版机构则组建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年,中华书局在香港成立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英语 ]] :Chung Hwa Book Company, Limited)。
1998年7月8日,中华书局进行企业化改革,组建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002年4月9日,文化部部属国有企业整合组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划入中国出版集团,成为中国出版传媒股份 [[ 有限公司 ]] 全资持股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