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無編輯摘要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
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ref>[http://zj.people.com.cn/GB/200864/200864/12540002.html 宁波河姆渡遗址],人民网,2010-08-25</ref> 。
==博物馆陈列文物==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水稻|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ref>[http://www.water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0&id=3577 东方水文化源头 ———河姆渡遗址],水文化网,2016-3-1</ref> 。
==河姆渡文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