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42
次編輯
變更
巴尔干半岛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ninsulas | name = 巴尔干半岛 | local name = | image name = Balkan Peninsula.svg | image caption = The Balkan peninsula as…”
{{Infobox peninsulas
| name = 巴尔干半岛
| local name =
| image name = Balkan Peninsula.svg
| image caption = The Balkan peninsula as defined by the Danube-Sava-Kupa line.
| image map =
| location = [[东南欧]]
| coordinates = {{coord|42|N|22|E|region:MK_type:isle_source:enwiki|display=inline,title}}
| area_km2 = 470,692
| highest mount = [[穆萨拉峰]]([[保加利亚]])
| elevation_m = 2,925
| country = [[#countries|见下文]]
| population =
}}
'''巴尔干半岛'''(Balkans)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该地约有55万平方公里和近5500万人口。在[[古希腊]]时代,巴尔干半岛被称为{{tsl|en|Haemus|哈伊莫司}}半岛。该地区的名称来自于一条通过保加利亚中心到东塞尔维亚的[[巴尔干山脉]]。<ref>据伊丽莎白·柯斯托娃的[[小说]]《[[历史学家 (小说)|历史学家]]》,巴尔干半岛在[[土耳其语]]中有「山」之意。</ref>
巴尔干地区向来存在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领土争端。由于半岛的地缘政治重要性,由此而来的列强干涉致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频繁被放大为战争,因此又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不过近年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内战]]后至今)已实现停火与和平,只是偶然间在领土主权上有些纠纷,例如[[科索沃]]主权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触发点之一——[[萨拉热窝事件]]亦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 地理 ==
[[File:Balkan_topo_blank.jpg|thumb|250px|巴尔干半岛的地理环境]]
南欧相邻地中海的三大半岛,从东向西分别为[[巴尔干半岛]]、[[义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喀尔巴阡山]]以南多为山丘及[[石灰岩地形]],以北多以为平原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 定义和边界 ==
=== 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三面被水环绕:西邻[[亚德里亚海]]、南面是[[地中海]](包括[[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东边是[[黑海]]。其北部边界通常被定为[[多瑙河]]、[[萨瓦河]]和[[库帕河]]。<ref name=jel01>{{cite book |title=History of the Balkans: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last=Jelavich |first=Barbara |authorlink= |coauthors= |year=1983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 |isbn=978-0-521-27458-6 |page=1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qR4EeOrTm-0C&printsec=frontcover}}</ref> <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110555/Balkans britannica.com]; [http://encarta.msn.com/encyclopedia_761567023/Balkan_Peninsula.html encarta.msn.com] ([http://www.webcitation.org/5kwPrEUsv Archived] 2009-10-31); [http://www.bartleby.com/65/ba/BalkanPe.html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07170148/http://bartleby.com/65/ba/BalkanPe.html |date=2008-08-07 }}.</ref>巴尔干半岛包括49万平方公里土地。
=== {{Anchor|countries}} 国土完全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不包括离岛)===
====联合国会员国====
*{{ALB}}
*{{BIH}}
*{{BUL}}
*{{GRE}}
*{{MKD}}
*{{MNE}}
====非联合国会员国====
*{{flag|Kosovo}}
=== 大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
*{{CRO}}
*{{SRB}}
=== 一小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
*{{ITA}}
*{{ROU}}
*{{SLO}}
*{{TUR}}
===巴尔干地区===
[[File:Karte Suedosteuropa 03 01.png|thumb|300px|深桔色是巴尔干半岛地区,浅桔色是[[半岛]]的地理定义以外,仍然被看做“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巴尔干地区"不仅涵盖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有时还包括[[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ref name=jel01/>1991年以前的[[南斯拉夫]]全境被认为在巴尔干地区内。<ref name="tin51">{{cite book |title=World Geography Affected by World Upheavals |last=Tintero |first=Felipa L. |authorlink= |coauthors=Felicitas R. Manacsa |year= |publisher=Goodwill Trading Co., Inc. |location= |isbn=971-574-041-3 |page=51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jsnlxH9nnn4C&printsec=frontcover}}</ref>现在,"巴尔干"一词有时用来描述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不过更多情况下,这个词所描述的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所有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ref name=jel01/>[[意大利]]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不被认为是巴尔干的一部分。
目前,巴尔干地区包括11个国家。(不包括有争议的科索沃)
'''巴尔干地区包括的国家'''
<ref>{{cite book |title=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east and west |last=Bideleux |first=Robert |authorlink= |coauthors=Taylor, Richard |year=1996 |publisher= |location= |isbn= |page=249/298 |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bigd3Z2JA4EC&pg=PA249}}</ref>
*{{ALB}}(28,748 km<sup>2</sup>)
*{{BIH}}(51,197 km<sup>2</sup>)
*{{BUL}}(110,993 km<sup>2</sup>)
*{{CRO}}(56,594 km<sup>2</sup>)
*{{GRE}}(131,990 km<sup>2</sup>)
*{{flag|Kosovo}}{{ref label|status|a|}}(10,908 km<sup>2</sup>)
*{{MKD}}(25,713 km<sup>2</sup>)
*{{MNE}}(13,812 km<sup>2</sup>)
*{{ROU}}(238,391 km<sup>2</sup>)
*{{SRB}}(88,361 km<sup>2</sup>包括{{flag|Kosovo}}; 77,474 km<sup>2</sup>不包括{{flag|Kosovo}}{{ref label|status|a|}})
*{{SLO}}(20,273 km<sup>2</sup>)–大多数情况下不包含
*{{TUR}}(24,476km<sup>2</sup>)-东[[色雷斯]]地区,土耳其欧洲部分<ref>{{cite book |title=Contesting Europe's Eastern Rim|author= By Ljiljana Saric|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8vFeeIodS-AC&pg=PA56&lpg=PA56&dq=slovenia+not+part+of+balkans&hl=en}}</ref><ref>{{cite book|title=The Balkans: A Post-Communist History|url=http://books.google.si/books?id=5jrHOKsU9pEC&lpg=PA21&dq=slovenia%20balkans%20included&pg=PA21#v=onepage&q=slovenia%20balkans%20included&f=false|author=Robert Bideleux, Ian Jeffries}}</ref>
==统计表==
{| class=wikitable border="2" cellpadding="5" style="margin:auto;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
! {{flag|阿尔巴尼亚}}
! {{flag|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flag|保加利亚}}
! {{flag|克罗地亚}}
! {{flag|希腊}}
! {{flag|科索沃}}
! {{flag|马其顿}}
! {{flag|黑山}}
! {{flag|罗马尼亚}}
! {{flag|塞尔维亚}}
! {{flag|斯洛文尼亚}}
! {{flag|土耳其}}
|-
! [[国旗列表|国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Alb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Bosnia and Herzegovin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Bulgar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Croat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Greece|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Kosov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Macedo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Montenegr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Rom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Serb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Slove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Turkey|size=50px|text=none}}
|-
! [[国徽列表|国徽]]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Alb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Bosnia and Herzegovin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Bulgar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Croat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Greece|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Kosov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Macedonia|link=Macedo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Montenegr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Rom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Serb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Slove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Turkey|size=50px|text=none}}
|-
! 首都
| [[地拉那]]
| [[萨拉热窝]]
| [[索非亚]]
| [[萨格勒布]]
| [[雅典]]
| [[普里什蒂纳]]
| [[斯科普里]]
| [[波德戈里察]]
| [[布加勒斯特]]
| [[贝尔格莱德]]
| [[卢布尔雅那]]
| [[安卡拉]]
|-
! [[独立日]]
| 11月28日<br/>1912年
| 3月3日<br/>1992年
| 10月5日<br/>1908年
| 3月3日<br/>1992年
| 3月25日<br/>1821年
| 2月17日<br/>2008年
| 11月17日<br/>1991年
| 6月3日<br/>2006年
|5月9日<br/>1878年
|6月8日<br/>2006年
|12月13日<br/>1991年
|10月29日<br/>1923年
|-
! 现任总统
| [[伊利尔·梅塔]]
| [[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
| [[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
| [[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诺维奇]]
| [[普罗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
| [[哈辛·塔奇]]
| [[格奥尔基·伊万诺夫]]
| [[菲利普·武亚诺维奇]]
| [[克劳斯·约翰尼斯]]
| [[亚历山大·武契奇]]
| [[博鲁特·帕霍尔]]
|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
! 人口 (2015)
| 2,886,026
| 3,791,622
| 7,153,784
| 4,225,316
| 10,858,018
| 1,836,978
| 2,069,172
| 620,000
| 19,861,400
| 7,114,393
| 2,064,188
| 77,453,000
|-
! 面积
| 28,748 km²
| 51,209 km²
| 110,879 km²
| 56,594 km²
| 131,990 km²
| 10,887 km²
| 25,713 km²
| 13,812 km²
| 238,391 km²
| 77,474 km²
| 20,273 km²
| 783,562 km²
|-
!人口密度
| 98/km²
| 75/km²
| 64/km²
| 76/km²
| 84/km²
| 166/km²
| 80/km²
| 45/km²
| 84/km²
| 92/km²
| 102/km²
| 101/km²
|-
! 水域覆盖率 %
| 4.7%
| 0.02%
| 2.16%
| 1.1%
| 0.99%
| 1.0%
| 1.09%
| 2.61%
| 2.97%
| 0.13%
| 0.6%
| 1.3%
|-
! GDP(名义)总量 (2016)
| $12.269 十亿
| $16.324 十亿
| $49.364 十亿
| $49.928 十亿
| $194.594 十亿
| $6.471 十亿
| $10.424 十亿
| $4.182 十亿
| $181.944 十亿
| $37.381 十亿
| $43.791 十亿
| $7,511.86 十亿
|-
! 人均GDP(名义) (2015)
| $11,301
| $10,492
| $19,097
| $21,581
| $26,449
| $9,540
| $14,009
| $16,123
| $20,787
| $13,671
| $31,007
| $21,198
|-
! [[基尼系数]] (2012<ref>[[各国收入均衡列表|基尼系数]]</ref>)
| 29.0
| 33.0
| 36.0
| 32.0
| 36.7
| N/A
| 43.2
| 33.2
| 27.3
| 29.7
| 25.6
| 39.0
|-
! [[人类发展指数]] (2015)
| 0.764 ([[发达国家|高]])
| 0.733 ([[发达国家|高]])
| 0.782 ([[发达国家|高]])
| 0.818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865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86 ([[发达国家|高]])
| 0.747 ([[发达国家|高]])
| 0.802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93 ([[发达国家|高]])
| 0.771 ([[发达国家|高]])
| 0.880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61 ([[发达国家|高]])
|-
! 国际 [[国家地区代码]]
| .al
| .ba
| .bg
| .hr
| .gr
| .ks
| .mk
| .me
| .ro
| .rs
| .si
| .tr
|-
! [[国际电话区号列表|电话区号]]
| +355
| +387
| +359
| +385
| +30
| +383
| +389
| +382
| +40
| +381
| +386
| +90
|}
==词源和演变==
“巴尔干”一词来自[[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境内的[[巴尔干山]],这个词可能来自土耳其语{{lang|tr|''balkan''}},意为“林木茂密的山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词来自[[波斯语]]"bālkāneh"或"bālākhāna",意思是“高大宏伟的房子”。11到12世纪,[[土耳其]]部落把这个词带进巴尔干地区,并用它作为地名。
<ref>{{cite book|title=Imagining the Balkan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uFwLQhvYMC&pg=PA27&dq=balkans+etymology+persian&hl=en&ei=Xgm4TqebCpSy8QORstjoB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wQ6AEwAA#v=onepage&q=balkans%20etymology%20persian&f=false|author=Marii͡a Nikolaeva Todorova|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中亚]]的[[土库曼斯坦]]至今有[[巴尔坎州]],保留了这个词最早的用法。<ref>{{cite web|url=http://land.worldcitydb.com/balkhan_mountains_3522246.html|title=Balkhan Mountains.|work=World Land Features Database|publisher=Land.WorldCityDB.com|accessdate=2008-03-3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28223148/http://land.worldcitydb.com/balkhan_mountains_3522246.html|archivedate=2008-02-28}}</ref>
“巴尔干”一词第一次在西方出现是在1409年[[意大利]][[人本主义]]作家和[[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给[[教皇]][[诺森八世]]的信中,这个词被用来称呼[[保加利亚]]境内的一座[[山脉]]。<ref>{{cite book|last=Todorova|first=Maria|title=Imagining the Balkans|page=22|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year=2009|isbn=0-19-538786-4}}</ref>英语旅行作家John Morritt在18世纪末把这个词引入[[英语]]。其他同时代的作家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指的是[[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更广阔的区域。现代“巴尔干”的概念在1808年,由[[德国]][[地理学家]]August Zeune确立。<ref>{{cite web|last=Pavic|first=Silvia|url=http://geography.about.com/library/misc/ucbalkans.htm|title=Some Thoughts About The Balkans.|publisher=About, Inc.|date=2000-11-22|accessdate=2008-03-31}}</ref>在此之前,现在的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被称为“Haemus半岛”。
地理学家使用这个名词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和[[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并列的地理名词,并没有[[政治]]意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干地区从19世纪晚期开始政治动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巴尔干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点,这一术语逐渐带有[[地缘政治]]意义。
南斯拉夫在1991年6月解体,从此“巴尔干”一词开始带有负面意义,如“[[巴尔干化]]”。南斯拉夫解体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省的[[塞尔维亚]]人试图拒绝被看做巴尔干国家。<ref name="Lindstrom">{{cite journal|last=Lindstrom|first=Nicole|year=2003|title=Between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pping Slovenia and Croatia's 'Return to Europe' in the 1990s|journal=Dialectical Anthropology|volume=27|issue=3–4|pages=313–329|doi=10.1023/B:DIAL.0000006189.45297.9e}}</ref>
部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尔干”一词带有的贬义,现在这一地区常被称为'''东南欧'''。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可以被纳入[[中欧]]。[[希腊]]则可以被纳入[[南欧]]。
[[File:Western Balkans.PNG|thumb|欧盟眼中的西巴尔干地区]]
=== 东南欧 ===
因为巴尔干国家不希望带有负面标签,现在“'''东南欧'''”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然而这一词语本身代表一块更广大的地区,并不完全和“巴尔干地区”重合。<ref>{{cite book |title=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last=Bideleux |first=Robert |authorlink= |coauthors=Ian Jeffries |year=2007 |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location= |isbn=978-0-415-36627-4 |page=37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PTB0gn_qwTcC&printsec=frontcover}}</ref>
1999年,[[欧盟]]把一份巴尔干问题相关的倡议书命名为《东南欧稳定公约》。一份在线报纸《巴尔干时报》在2003年重命名为《东南欧时报》。
=== 西巴尔干 ===
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是“西巴尔干”。[[欧盟]]各机构把[[阿尔巴尼亚]]和不包括[[斯洛文尼亚]]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称为“西巴尔干”。<ref>{{cite web|url=http://ec.europa.eu/enlargement/pdf/balkans_communication/western_balkans_communication_050308_en.pdf |title=Western Balkans: Enhancing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publisher=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date=2008-03-05 |accessdate=2008-04-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9004701/http://ec.europa.eu/enlargement/pdf/balkans_communication/western_balkans_communication_050308_en.pdf |archivedate=2008-04-09 }}</ref>[[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所指的“西巴尔干”是不包括[[克罗地亚]]的以上地区。<ref>{{cite news|url=http://www.ebrd.com/new/stories/2006/060521a.htm |title=Western Balkans Initiative launched |author=Marjola Xhunga |publisher=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ate=2006-05-21 |accessdate=2008-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6200335/http://www.ebrd.com/new/stories/2006/060521a.htm |archivedate=2008-06-16 |deadurl=yes }}</ref>今天,“西巴尔干”带有更多政治意义,而非单纯的地理意义。一般泛指欧洲东南部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
== 历史 ==
[[File:Bgiusca Jirecek Line.jpg|thumb|220px|吉里西克线。一条假想的线划分出4世纪以前巴尔干地区受到的文化影响,这条线以南受希腊文化影响,以北受拉丁文化影响。]]
=== 史前 ===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最早接受[[农耕]]文化的地方。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科技从[[新月沃土]]通过[[小亚细亚]]传到这里,并从巴尔干半岛向北传播到[[中欧]]。
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原始希腊语]]的部落率先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公元前1000年,<ref>The Illyrians (The Peoples of Europe) by John Wilkes,ISBN 978-0-631-19807-9,1996,page 39: "... the other hand, the beginnings of the Iron Age around 1000 BC is hel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Illyrian peoples. ..."</ref>[[伊利里亚人]]出现在现[[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同时,达契亚人和[[色雷斯人]]来到巴尔干,他们在东南欧和中欧一带活动。<ref>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3, Part 1: The Prehistory of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World, Tenth to Eighth Centuries BC by John Boardman, I. E. S. Edwards, N. G. L. Hammond, and E. Sollberger,1982,page 53,"... Yet we cannot identify the Thracians at that remote period, because we do not know for certain whether the Thracian and Illyrian tribes had separated by then. It is safer to speak of Proto-Thracians from whom there developed in the Iron Age ..."</ref>他们使用的色雷斯语属[[印欧语系]],在这个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希腊历史]]中传说[[多利安人]]在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入侵希腊各地,这段时期被称为[[希腊黑暗时代]]和[[几何艺术]]时代。
=== 古典时代 ===
公元前9到8世纪,[[古希腊]]文化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崛起,在前6到5世纪达到高峰。前5世纪,[[波斯第一帝国]]入侵巴尔干,挑起[[希波战争]],目标是占领希腊,进军土地肥沃的欧洲。希腊人激烈反抗,把波斯人挡在巴尔干之外。前4世纪,[[希腊化文明]]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流传到[[马其顿王国]]各地,最远至印度而止。到前4世纪末为止,希腊语言和文化统治了整个巴尔干,以至于全部地中海东翼。
[[File:Apollonia Albania 1988.jpg|thumb|left|阿尔巴尼亚[[费里市]]一处古希腊时代遗迹]]
巴尔干的其他民族也建立起较大的部落联盟,如前5世纪色雷斯人建立的[[奥德吕萨帝国]],定都于现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达契亚人、伊利里亚人、培奥尼亚人也都成立了部落联盟,受国王统治。
巴尔干半岛的地位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这里自古被看作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拉丁语]]和[[希腊语]]过渡地区,也是[[斯拉夫人]]大举南迁的目的地;这里是[[东正教]]和[[天主教]]接触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遇的前线。
公元前3世纪后期,[[伊利里亚]]王国经常袭击来往于[[亚得里亚海]]的罗马商船,[[古罗马共和国]]以此为借口入侵巴尔干。[[伊利里亚战争]]使罗马获得[[内雷特瓦河]]河谷,也压制住了亚得里亚海的海盗。前168年,罗马擒获伊利里亚国王,开始在巴尔干的统治。
罗马最初在巴尔干扶植了四个附属共和国,后来这里被改为[[罗马帝国行省]]。前168年,罗马利用希腊内战的机会击败马其顿王国,成为巴尔干地区实质上的统治者。原希腊领土被分割为三个省:[[马其顿 (罗马行省)]]、[[亚该亚 (罗马行省)]]和[[伊庇鲁斯 (罗马行省)]]。
[[File:Roman provinces of Illyricum, Macedonia, Dacia, Moesia, Pannonia and Thracia.jpg|thumb|400px|right|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省]]
从公元2世纪开始,[[古罗马文化]]与[[拉丁语]]进入巴尔干半岛,拉丁化的巴尔干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稳定的地区。但古希腊文化仍然主导着巴尔干南部。罗马人把[[罗多皮山脉]]当做半岛的北边界,这一界限大体上分割开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范围。后来这被称作吉里西克线。<ref>[http://www.jstor.org/pss/3063446 Boundary between Greek and Latin]</ref>
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出现各种[[三世纪危机|政治和经济危机]],在巴尔干的边防线大大削弱。巴尔干的军事地位突显出来,涌现了很多战争英雄、执政官和帝国皇帝。<ref>The Serbs, Chapter 1 -Ancient Heritage, S M Cirkovic</ref> [[君士坦丁大帝]]稳定了局面,之后狄奥多西帝将帝国以亚得里亚海为界,以东为东罗马,以西为西罗马。然而随后发生[[欧洲民族大迁徙]]。随着[[匈人]]入侵欧洲,北方[[蛮族]]以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涌入巴尔干。在罗马帝国最后的几十年里,巴尔干地区成为侵略者西进意大利的跳板。这里也成了罗马人、[[哥特人]]和[[匈人]]签订条约与军事演习的地方。
=== 中世纪 ===
{{see also|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南部斯拉夫民族}}
[[File:Tsarevets.JPG|thumb|前[[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帝国]]首都[[大特尔诺沃]]里一处中世纪据点。]]
[[斯拉夫人]]在6世纪到达半岛,并同化当地人。很快,他们就完全取代了巴尔干北部和中部的旧居民。<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1F39vRlERAC&pg=PA125&dq&hl=en#v=onepage&q=&f=false Twenty Years of Balkan Tangle]''". Mary Edith Durham (2007). p.125. ISBN 1-4346-3426-4</ref>在[[中世纪]],巴尔干成了[[罗马帝国中世纪时期]]、[[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征战不休的舞台。
===奥斯曼帝国===
{{see also|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File:Balkans_Animation_1800-2008.gif|thumb|210px|left|1796~2008年期间巴尔干政治权力变换 (动画)。]]
[[中世纪晚期]],[[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势力从[[小亚细亚]]发展到[[色雷斯]],再扩张到巴尔干半岛。到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势力。[[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强制手段同化非穆斯林人,在巴尔干地区制造了数起大屠杀。<ref>{{cite book |title=Th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ethnic conflict from the Balkans to Anatolia to the Caucasus |last=Dadrian |first= Vahakn |authorlink= |coauthors= |year=1995 |publisher= |location= |isbn= |page=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ZCVJMAVoMM0C&pg=PA1=false#v=onepage&q&f=false}}</ref>这一时期,巴尔干人口大幅下降,但当地人仍然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多巴尔干人,无论来自哪个种族,都把抗击奥斯曼帝国的名人看做最重要的民族英雄。<ref name="Considered a Bulgarian in Bulgaria">Considered a Bulgarian in Bulgaria</ref>
[[File:The ruined gateway of Prince Eugene, Belgrade.jpg|thumb|left|1865年[[塞尔维亚公国]]首都[[贝尔格莱德]]街景]]
[[File:Battle of Vučji Do, Orao, 1877.jpg|thumb|[[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76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由于围绕着奥斯曼帝国的冲突多发生于巴尔干,加上欧洲经济和政治重心逐渐从[[小亚细亚]]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巴尔干地区与主流经济发展隔离,成为欧洲最欠发达的地区。据估计16世纪末巴尔干人口最高峰时有8百万人,到18世纪中期,这里只剩下3百万人。这一估算与当时奥斯曼的书面记载相符。<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00jmTrjzAoC&pg=PA652&dq&hl=en#v=onepage&q=&f=false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Suraiya Faroqhi, Donald Quataert (199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52. ISBN 0-521-57455-2</ref>
大部分现有的巴尔干[[民族国家]]出现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他们分别从[[奥斯曼帝国]]或[[奥匈帝国]]独立后,成为独立国家。希腊于1829年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黑山在1878年独立,罗马尼亚在1878年独立,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独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于1918年独立。
=== 20世纪 ===
==== 巴尔干战争 ====
{{Main|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2到1913年,四个[[东正教]][[民族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希腊王国]]和[[黑山王国]]组成[[巴尔干同盟]],一起对抗奥斯曼帝国,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残存的领土都被同盟拿下并瓜分。这件事也促成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国家的独立。
尽管战场上取得了成功,参战国家对战利品瓜分不满。为了争夺对[[马其顿王国]]的统治权,保加利亚向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在罗马尼亚的帮助下,塞尔维亚和希腊大获全胜,希腊军队侵入保加利亚本土,保加利亚国王投降。奥斯曼帝国利用这个机会夺回[[色雷斯]]东部,确立了[[土耳其]]今天的西国境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main|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File:Hromadná poprava srbského obyvatelstva.jpg|thumb|left|[[一战]]中,[[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屠杀平民,1914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巴尔干打响。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倾向于[[斯拉夫民族主义]]的革命组织“黑手”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当即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协约国]]连锁反应,全世界被拉入战争。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阵营,成为这一联盟的三大帝国之一。次年保加利亚也加入同盟国,在塞尔维亚忙于抵抗北面的奥匈帝国时予以夹击。随着塞尔维亚被击溃,协约国派远征军进入巴尔干半岛支援,并如愿以偿地建立起[[马其顿战线]]。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条战线,很快和其他战线一样进入胶着状态。
三年后的1918年,希腊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这终于打破了一战中期的拉锯状态,促使德国-保加利亚战线崩溃。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奥匈帝国内忧外患,孤掌难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ref>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 Spencer Tuck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p.242</ref>奥匈帝国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
{{main|巴尔干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希腊以外的所有巴尔干国家都与[[纳粹德国]]关系良好,或者有双边军事协定,或者加入了[[轴心国]]。[[意大利王国 (1861–1946)|意大利王国]]通过其保护国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点燃[[希意战争]],把战火燃烧到巴尔干半岛。希腊全民英勇抵抗,不但击溃了意大利的进攻,还进入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地区。这导致德国出兵支援其在巴尔干的盟友。<ref>Europe in Flames, J. Klam, 2002, p.41</ref>
德国进军巴尔干几天前,中立的军事人员在[[贝尔格莱德]]制造一起政变,成功夺取[[南斯拉夫王国]]政权。<ref>Russia's life-saver, Albert Loren Weeks, 2004, p.98</ref>虽然新政府愿意继续履行轴心国成员的义务,德国仍然决定干预。<ref>Germany and the 2nd World War Volume III: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1939–1941, Gerhard Schreiber, Bernd Stegemann, Detlef Vogel, 1995, p.484</ref>德国使用本地区的两个盟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同时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称为[[希腊战役]]和[[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南斯拉夫的保皇党和克罗地亚籍军事单位哗变,导致该国顷刻瓦解。<ref>Germany and the 2nd World War Volume III: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1939–1941, Gerhard Schreiber, Bernd Stegemann, Detlef Vogel, 1995, p.521</ref>希腊人坚决抵抗侵略,但坚持战斗两个月后,不敌德军被占领。这两个国家被分成五份,轴心国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各占一份;另外建立两个新独立国家:[[克罗地亚独立国]]和[[黑山共和国 (1941-1944)]]。
在纳粹占领期间,巴尔干人遭受了[[种族清洗]]政策、暴力镇压和饥饿。在艰难的生活下,当地人组织起多个大规模抵抗运动。<ref>Inside Hitler's Greece:The Experience of Occupation, Mark Mazower, 1993</ref>被占领的第一个冬天酷寒而漫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寒。同时德国被巴尔干地区牵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不得不延后,导致了灾难性后果。<ref>Hermann Goring: Hitler's Second-In-Command, Fred Ramen, 2002, p.61</ref>这对二战的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ref>The encyclopedia of codenames of World War II#Marita, Christopher Chant, 1986, p.125-6</ref>
1944年底,随着德国撤出巴尔干地区,[[苏联]]占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德国的战时剥削给巴尔干国家造成很大破坏。但由于战后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东西德政府都成功地在法律上避免支付任何赔偿,也没有偿还在被占领国家强制夺取的贷款。
====冷战====
[[File:Srebrenica massacre memorial gravestones 2009 1.jpg|thumb|right|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纪念碑。]]
尽管仍然由共产党领导,[[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分别在1948和1961年脱离了[[苏联]]控制的[[华沙公约]]。受[[约瑟普·布罗兹·狄托|狄托]]领导的南斯拉夫首先对苏联强硬起来,然后又拒绝了与保加利亚合并的建议。他转而与反共的[[西方世界]]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后来又与[[印度]]、[[埃及]]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则投向中国,后来采取[[孤立主义]]立场。
作为巴尔干唯一非共产主义国家,历经内战后的希腊和土耳其加入了[[北约]]组织(现在仍是),坚守北约的东南翼及黑海的出口。另外希腊于1981年成为当时唯一加入[[欧洲联盟]]的巴尔干半岛国家,由于地理因素,希腊长期孤悬在[[欧洲联盟]]之外直至2007年[[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才结束地理上的孤立状态。
====冷战后====
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西巴尔干地区受到[[南斯拉夫内战]]的严重影响。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先举行自由选举,两国人民投票大比数支持独立。但是支持南斯拉夫联邦政权的塞尔维亚宣布,解散联盟是违反宪法行为。[[南斯拉夫人民军]]和斯洛文尼亚边防军爆发[[十日战争 (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以斯洛文尼亚成功独立告终。两国于1991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在当年10月脱离战火,而[[克罗地亚战争]]持续到1995年。这是因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领土相连,并且克罗地亚国内有10%以上塞族人。
在随后接近10年的武装冲突中,这一地区所有的共和国逐渐完成独立过程。其中最惨烈的事件发生于[[波士尼亚战争]]。长久的战争导致联合国军事介入。1995年,北约地面和空中部队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塞族武装发动[[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地面和空中攻击]]。[[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南斯拉夫解体分裂战争正式结束。
从南斯拉夫分裂出六个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共和国: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共和国]]、[[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在联合国管理下,2008年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政府[[科索沃宣布独立事件|宣布独立]],世界各国在承认科索沃是否为主权国家的问题上还没达成最终共识,不过近年承认科索沃主权地位的国家有增无减,而塞尔维亚官方至今仍然把科索沃看做塞尔维亚国内其中一个自治省(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但现阶段塞国已放弃了武力夺回科索沃主权计划,主张以和平手段来否定科索沃独立的事实。虽然科索沃独立至今仍有不少联合国成员国拒绝承认科索沃主权,但是绝大多数[[北约]]、[[欧盟]]国家以及阿尔巴尼亚都已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的反对党发起人民革命,推翻了南斯拉夫联盟的[[独裁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并设立民主多党制选举,塞尔维亚正式由独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米洛舍维奇随后因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违反[[国际人道法]]被送上[[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不过2006年,由于米洛舍维奇因心脏病猝死于荷兰海牙法庭的狱中,因此其罪行无法得到海牙法庭判决。
2001年,马其顿共和国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发生群众暴动,强迫该国给予阿族人占主体的地区地方自治权,现在阿族已与马其顿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双方和平共处。另外随着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名称争议]]开始浮现出来。过去作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这一块地区独立后被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后来于1991年宣布独立。但希腊境内有一块更大的区域同样被称为[[马其顿 (希腊)]],因此反对这一名词被用来标示一个单独的国家或民族。联合国介入争议后,马其顿遂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身分加入联合国。国名这一问题目前正在谈判解决。由于马其顿命名争端,2008年,希腊公开反对马其顿加入北约。
自2000年代以来,所有巴尔干国家的政府都亲近欧盟和美国。当中在冷战时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希腊早在1981年以来已成为欧盟成员国;而冷战后以来原本受共产政权统治的前南斯拉夫和其他巴尔干囯家纷纷投靠北约和欧盟,斯洛文尼亚在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克罗地亚于2013年成为欧盟成员国。现时尚未成为欧盟成员国余下的巴尔干国家包括土耳其、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黑山、马其顿、塞尔维亚都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科索沃因为其主权地位未受到西方社会以外的国家广泛承认而尚未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另外截至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也同时是北约成员国。<ref>[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news_52902.htm Ceremony marks the accession of Albania and Croatia to NATO], NATO – News, 7 April 2009. Retrieved 2009-04-18.</ref>[[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也与欧盟围绕“稳定与联合协定”进行谈判。起初谈判开始不久,塞黑联盟因在[[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上的不合作态度被暂停谈判进程。不过自从塞黑联盟在2006年解体后,独立出来的塞尔维亚或黑山政府双方皆表示会接受该谈判的内容,这对促进巴尔干地区国家和平及互相合作有很大作用。
== 资源 ==
有[[石灰岩]]地形,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
== 人口 ==
[[File:Balkans ethnic map (1992).jpg|thumb|250px|巴尔干半岛的民族]]
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
* [[罗马尼亚人]](约1940万)
* [[希腊人]](约1030万)
* [[土耳其人]](约1000万)
* [[塞尔维亚人]](约900万)
* [[保加利亚人]](约670万)
* [[阿尔巴尼亚人]](约580万)
* [[克罗埃西亚人]](约470万)
* [[波斯尼亚人]](约400万)
* [[斯洛维尼亚人]](约180万)
* [[马其顿人]](约210万)
* [[黑山人]](约60万)
* 其他 ([[罗姆人]]、[[犹太人]]等)
{| class="wikitable"
|+ 巴尔干半岛国家主要语言、文字与宗教
| rowspan=2 align="center" | 国家
| colspan=5 align="center" | 语言
| rowspan=2 align="center" | 文字
| rowspan=2 align="center" | 主要宗教
|-
| align="center" | 语系
| align="center" | 语族
| align="center" | 语支
| colspan=2 align="center" | 语言
|-
| {{ROM}} || rowspan=11 | [[印欧语系]] || [[罗曼语族]] || [[罗曼语族|东罗曼语支]] || colspan=2 | [[罗马尼亚语]] || [[拉丁字母]] || rowspan=3 | [[东正教]]
|-
| {{BUL}} || rowspan=7 | [[斯拉夫语族]] || rowspan=7 | [[南斯拉夫语支]] || rowspan=2 | 东部亚语支 || [[保加利亚语]] ||rowspan=2 | [[西里尔字母]]
|-
| {{MKD}} || [[马其顿语]] {{ref label||A|A}}
|-
| {{SLO}} || rowspan=4 | 西部亚语支 || [[斯洛维尼亚语]] || rowspan=2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天主教]]
|-
| {{CRO}} || [[克罗埃西亚语]]{{ref label||A|A}}
|-
| {{BIH}} || [[波士尼亚语]]{{ref label||A|A}} || rowspan=3 | [[拉丁字母]]<br /> [[西里尔字母]] || [[伊斯兰教]]
|-
| {{MNE}} || [[黑山语]]{{ref label||A|A}} || rowspan=2 | [[东正教]]
|-
| {{SRB}} || [[塞尔维亚语]]{{ref label||A|A}}
|-
| {{flag|Kosovo}} {{ref label||B|B}} || rowspan=2 | [[阿尔巴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族]] || colspan=3 rowspan=2 | [[阿尔巴尼亚语]] || rowspan=2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伊斯兰教]]
|-
| {{ALB}}
|-
| {{GRE}} || [[希腊语|希腊语族]] || colspan=3 | [[希腊语]] || [[希腊字母]] || [[东正教]]
|-
| {{TUR}} {{note label||C|C}}|| [[突厥语系]] || [[突厥语族]] || colspan=3 | [[土耳其语]]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伊斯兰教]]
|}
{{note label||A|A}}过去合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
{{note label||B|B}}未获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note label||C|C}}土耳其欧洲部分的东[[色雷斯]]地区属于巴尔干半岛
== 相关链接 ==
* [[巴尔干化]]
* [[巴尔干战争]]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巴尔干半岛|*]]
[[Category:地缘政治]]
| name = 巴尔干半岛
| local name =
| image name = Balkan Peninsula.svg
| image caption = The Balkan peninsula as defined by the Danube-Sava-Kupa line.
| image map =
| location = [[东南欧]]
| coordinates = {{coord|42|N|22|E|region:MK_type:isle_source:enwiki|display=inline,title}}
| area_km2 = 470,692
| highest mount = [[穆萨拉峰]]([[保加利亚]])
| elevation_m = 2,925
| country = [[#countries|见下文]]
| population =
}}
'''巴尔干半岛'''(Balkans)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该地约有55万平方公里和近5500万人口。在[[古希腊]]时代,巴尔干半岛被称为{{tsl|en|Haemus|哈伊莫司}}半岛。该地区的名称来自于一条通过保加利亚中心到东塞尔维亚的[[巴尔干山脉]]。<ref>据伊丽莎白·柯斯托娃的[[小说]]《[[历史学家 (小说)|历史学家]]》,巴尔干半岛在[[土耳其语]]中有「山」之意。</ref>
巴尔干地区向来存在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领土争端。由于半岛的地缘政治重要性,由此而来的列强干涉致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频繁被放大为战争,因此又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不过近年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内战]]后至今)已实现停火与和平,只是偶然间在领土主权上有些纠纷,例如[[科索沃]]主权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触发点之一——[[萨拉热窝事件]]亦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 地理 ==
[[File:Balkan_topo_blank.jpg|thumb|250px|巴尔干半岛的地理环境]]
南欧相邻地中海的三大半岛,从东向西分别为[[巴尔干半岛]]、[[义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喀尔巴阡山]]以南多为山丘及[[石灰岩地形]],以北多以为平原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 定义和边界 ==
=== 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三面被水环绕:西邻[[亚德里亚海]]、南面是[[地中海]](包括[[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东边是[[黑海]]。其北部边界通常被定为[[多瑙河]]、[[萨瓦河]]和[[库帕河]]。<ref name=jel01>{{cite book |title=History of the Balkans: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last=Jelavich |first=Barbara |authorlink= |coauthors= |year=1983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 |isbn=978-0-521-27458-6 |page=1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qR4EeOrTm-0C&printsec=frontcover}}</ref> <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110555/Balkans britannica.com]; [http://encarta.msn.com/encyclopedia_761567023/Balkan_Peninsula.html encarta.msn.com] ([http://www.webcitation.org/5kwPrEUsv Archived] 2009-10-31); [http://www.bartleby.com/65/ba/BalkanPe.html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07170148/http://bartleby.com/65/ba/BalkanPe.html |date=2008-08-07 }}.</ref>巴尔干半岛包括49万平方公里土地。
=== {{Anchor|countries}} 国土完全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不包括离岛)===
====联合国会员国====
*{{ALB}}
*{{BIH}}
*{{BUL}}
*{{GRE}}
*{{MKD}}
*{{MNE}}
====非联合国会员国====
*{{flag|Kosovo}}
=== 大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
*{{CRO}}
*{{SRB}}
=== 一小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
*{{ITA}}
*{{ROU}}
*{{SLO}}
*{{TUR}}
===巴尔干地区===
[[File:Karte Suedosteuropa 03 01.png|thumb|300px|深桔色是巴尔干半岛地区,浅桔色是[[半岛]]的地理定义以外,仍然被看做“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巴尔干地区"不仅涵盖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有时还包括[[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ref name=jel01/>1991年以前的[[南斯拉夫]]全境被认为在巴尔干地区内。<ref name="tin51">{{cite book |title=World Geography Affected by World Upheavals |last=Tintero |first=Felipa L. |authorlink= |coauthors=Felicitas R. Manacsa |year= |publisher=Goodwill Trading Co., Inc. |location= |isbn=971-574-041-3 |page=51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jsnlxH9nnn4C&printsec=frontcover}}</ref>现在,"巴尔干"一词有时用来描述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不过更多情况下,这个词所描述的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所有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ref name=jel01/>[[意大利]]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不被认为是巴尔干的一部分。
目前,巴尔干地区包括11个国家。(不包括有争议的科索沃)
'''巴尔干地区包括的国家'''
<ref>{{cite book |title=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east and west |last=Bideleux |first=Robert |authorlink= |coauthors=Taylor, Richard |year=1996 |publisher= |location= |isbn= |page=249/298 |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bigd3Z2JA4EC&pg=PA249}}</ref>
*{{ALB}}(28,748 km<sup>2</sup>)
*{{BIH}}(51,197 km<sup>2</sup>)
*{{BUL}}(110,993 km<sup>2</sup>)
*{{CRO}}(56,594 km<sup>2</sup>)
*{{GRE}}(131,990 km<sup>2</sup>)
*{{flag|Kosovo}}{{ref label|status|a|}}(10,908 km<sup>2</sup>)
*{{MKD}}(25,713 km<sup>2</sup>)
*{{MNE}}(13,812 km<sup>2</sup>)
*{{ROU}}(238,391 km<sup>2</sup>)
*{{SRB}}(88,361 km<sup>2</sup>包括{{flag|Kosovo}}; 77,474 km<sup>2</sup>不包括{{flag|Kosovo}}{{ref label|status|a|}})
*{{SLO}}(20,273 km<sup>2</sup>)–大多数情况下不包含
*{{TUR}}(24,476km<sup>2</sup>)-东[[色雷斯]]地区,土耳其欧洲部分<ref>{{cite book |title=Contesting Europe's Eastern Rim|author= By Ljiljana Saric|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8vFeeIodS-AC&pg=PA56&lpg=PA56&dq=slovenia+not+part+of+balkans&hl=en}}</ref><ref>{{cite book|title=The Balkans: A Post-Communist History|url=http://books.google.si/books?id=5jrHOKsU9pEC&lpg=PA21&dq=slovenia%20balkans%20included&pg=PA21#v=onepage&q=slovenia%20balkans%20included&f=false|author=Robert Bideleux, Ian Jeffries}}</ref>
==统计表==
{| class=wikitable border="2" cellpadding="5" style="margin:auto;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
! {{flag|阿尔巴尼亚}}
! {{flag|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flag|保加利亚}}
! {{flag|克罗地亚}}
! {{flag|希腊}}
! {{flag|科索沃}}
! {{flag|马其顿}}
! {{flag|黑山}}
! {{flag|罗马尼亚}}
! {{flag|塞尔维亚}}
! {{flag|斯洛文尼亚}}
! {{flag|土耳其}}
|-
! [[国旗列表|国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Alb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Bosnia and Herzegovin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Bulgar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Croat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Greece|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Kosov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Macedo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Montenegr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Rom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Serb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Slove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Flagicon|Turkey|size=50px|text=none}}
|-
! [[国徽列表|国徽]]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Alb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Bosnia and Herzegovin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Bulgar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Croat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Greece|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Kosov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Macedonia|link=Macedo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Montenegro|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Roma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Serb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Slovenia|size=50px|text=n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at of arms|Turkey|size=50px|text=none}}
|-
! 首都
| [[地拉那]]
| [[萨拉热窝]]
| [[索非亚]]
| [[萨格勒布]]
| [[雅典]]
| [[普里什蒂纳]]
| [[斯科普里]]
| [[波德戈里察]]
| [[布加勒斯特]]
| [[贝尔格莱德]]
| [[卢布尔雅那]]
| [[安卡拉]]
|-
! [[独立日]]
| 11月28日<br/>1912年
| 3月3日<br/>1992年
| 10月5日<br/>1908年
| 3月3日<br/>1992年
| 3月25日<br/>1821年
| 2月17日<br/>2008年
| 11月17日<br/>1991年
| 6月3日<br/>2006年
|5月9日<br/>1878年
|6月8日<br/>2006年
|12月13日<br/>1991年
|10月29日<br/>1923年
|-
! 现任总统
| [[伊利尔·梅塔]]
| [[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
| [[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
| [[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诺维奇]]
| [[普罗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
| [[哈辛·塔奇]]
| [[格奥尔基·伊万诺夫]]
| [[菲利普·武亚诺维奇]]
| [[克劳斯·约翰尼斯]]
| [[亚历山大·武契奇]]
| [[博鲁特·帕霍尔]]
|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
! 人口 (2015)
| 2,886,026
| 3,791,622
| 7,153,784
| 4,225,316
| 10,858,018
| 1,836,978
| 2,069,172
| 620,000
| 19,861,400
| 7,114,393
| 2,064,188
| 77,453,000
|-
! 面积
| 28,748 km²
| 51,209 km²
| 110,879 km²
| 56,594 km²
| 131,990 km²
| 10,887 km²
| 25,713 km²
| 13,812 km²
| 238,391 km²
| 77,474 km²
| 20,273 km²
| 783,562 km²
|-
!人口密度
| 98/km²
| 75/km²
| 64/km²
| 76/km²
| 84/km²
| 166/km²
| 80/km²
| 45/km²
| 84/km²
| 92/km²
| 102/km²
| 101/km²
|-
! 水域覆盖率 %
| 4.7%
| 0.02%
| 2.16%
| 1.1%
| 0.99%
| 1.0%
| 1.09%
| 2.61%
| 2.97%
| 0.13%
| 0.6%
| 1.3%
|-
! GDP(名义)总量 (2016)
| $12.269 十亿
| $16.324 十亿
| $49.364 十亿
| $49.928 十亿
| $194.594 十亿
| $6.471 十亿
| $10.424 十亿
| $4.182 十亿
| $181.944 十亿
| $37.381 十亿
| $43.791 十亿
| $7,511.86 十亿
|-
! 人均GDP(名义) (2015)
| $11,301
| $10,492
| $19,097
| $21,581
| $26,449
| $9,540
| $14,009
| $16,123
| $20,787
| $13,671
| $31,007
| $21,198
|-
! [[基尼系数]] (2012<ref>[[各国收入均衡列表|基尼系数]]</ref>)
| 29.0
| 33.0
| 36.0
| 32.0
| 36.7
| N/A
| 43.2
| 33.2
| 27.3
| 29.7
| 25.6
| 39.0
|-
! [[人类发展指数]] (2015)
| 0.764 ([[发达国家|高]])
| 0.733 ([[发达国家|高]])
| 0.782 ([[发达国家|高]])
| 0.818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865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86 ([[发达国家|高]])
| 0.747 ([[发达国家|高]])
| 0.802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93 ([[发达国家|高]])
| 0.771 ([[发达国家|高]])
| 0.880 ([[发达国家|非常高]])
| 0.761 ([[发达国家|高]])
|-
! 国际 [[国家地区代码]]
| .al
| .ba
| .bg
| .hr
| .gr
| .ks
| .mk
| .me
| .ro
| .rs
| .si
| .tr
|-
! [[国际电话区号列表|电话区号]]
| +355
| +387
| +359
| +385
| +30
| +383
| +389
| +382
| +40
| +381
| +386
| +90
|}
==词源和演变==
“巴尔干”一词来自[[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境内的[[巴尔干山]],这个词可能来自土耳其语{{lang|tr|''balkan''}},意为“林木茂密的山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词来自[[波斯语]]"bālkāneh"或"bālākhāna",意思是“高大宏伟的房子”。11到12世纪,[[土耳其]]部落把这个词带进巴尔干地区,并用它作为地名。
<ref>{{cite book|title=Imagining the Balkan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uFwLQhvYMC&pg=PA27&dq=balkans+etymology+persian&hl=en&ei=Xgm4TqebCpSy8QORstjoB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wQ6AEwAA#v=onepage&q=balkans%20etymology%20persian&f=false|author=Marii͡a Nikolaeva Todorova|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f>[[中亚]]的[[土库曼斯坦]]至今有[[巴尔坎州]],保留了这个词最早的用法。<ref>{{cite web|url=http://land.worldcitydb.com/balkhan_mountains_3522246.html|title=Balkhan Mountains.|work=World Land Features Database|publisher=Land.WorldCityDB.com|accessdate=2008-03-3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28223148/http://land.worldcitydb.com/balkhan_mountains_3522246.html|archivedate=2008-02-28}}</ref>
“巴尔干”一词第一次在西方出现是在1409年[[意大利]][[人本主义]]作家和[[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给[[教皇]][[诺森八世]]的信中,这个词被用来称呼[[保加利亚]]境内的一座[[山脉]]。<ref>{{cite book|last=Todorova|first=Maria|title=Imagining the Balkans|page=22|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year=2009|isbn=0-19-538786-4}}</ref>英语旅行作家John Morritt在18世纪末把这个词引入[[英语]]。其他同时代的作家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指的是[[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更广阔的区域。现代“巴尔干”的概念在1808年,由[[德国]][[地理学家]]August Zeune确立。<ref>{{cite web|last=Pavic|first=Silvia|url=http://geography.about.com/library/misc/ucbalkans.htm|title=Some Thoughts About The Balkans.|publisher=About, Inc.|date=2000-11-22|accessdate=2008-03-31}}</ref>在此之前,现在的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被称为“Haemus半岛”。
地理学家使用这个名词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和[[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并列的地理名词,并没有[[政治]]意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干地区从19世纪晚期开始政治动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巴尔干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点,这一术语逐渐带有[[地缘政治]]意义。
南斯拉夫在1991年6月解体,从此“巴尔干”一词开始带有负面意义,如“[[巴尔干化]]”。南斯拉夫解体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省的[[塞尔维亚]]人试图拒绝被看做巴尔干国家。<ref name="Lindstrom">{{cite journal|last=Lindstrom|first=Nicole|year=2003|title=Between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pping Slovenia and Croatia's 'Return to Europe' in the 1990s|journal=Dialectical Anthropology|volume=27|issue=3–4|pages=313–329|doi=10.1023/B:DIAL.0000006189.45297.9e}}</ref>
部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尔干”一词带有的贬义,现在这一地区常被称为'''东南欧'''。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可以被纳入[[中欧]]。[[希腊]]则可以被纳入[[南欧]]。
[[File:Western Balkans.PNG|thumb|欧盟眼中的西巴尔干地区]]
=== 东南欧 ===
因为巴尔干国家不希望带有负面标签,现在“'''东南欧'''”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然而这一词语本身代表一块更广大的地区,并不完全和“巴尔干地区”重合。<ref>{{cite book |title=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last=Bideleux |first=Robert |authorlink= |coauthors=Ian Jeffries |year=2007 |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location= |isbn=978-0-415-36627-4 |page=37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id=PTB0gn_qwTcC&printsec=frontcover}}</ref>
1999年,[[欧盟]]把一份巴尔干问题相关的倡议书命名为《东南欧稳定公约》。一份在线报纸《巴尔干时报》在2003年重命名为《东南欧时报》。
=== 西巴尔干 ===
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是“西巴尔干”。[[欧盟]]各机构把[[阿尔巴尼亚]]和不包括[[斯洛文尼亚]]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称为“西巴尔干”。<ref>{{cite web|url=http://ec.europa.eu/enlargement/pdf/balkans_communication/western_balkans_communication_050308_en.pdf |title=Western Balkans: Enhancing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publisher=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date=2008-03-05 |accessdate=2008-04-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9004701/http://ec.europa.eu/enlargement/pdf/balkans_communication/western_balkans_communication_050308_en.pdf |archivedate=2008-04-09 }}</ref>[[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所指的“西巴尔干”是不包括[[克罗地亚]]的以上地区。<ref>{{cite news|url=http://www.ebrd.com/new/stories/2006/060521a.htm |title=Western Balkans Initiative launched |author=Marjola Xhunga |publisher=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ate=2006-05-21 |accessdate=2008-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6200335/http://www.ebrd.com/new/stories/2006/060521a.htm |archivedate=2008-06-16 |deadurl=yes }}</ref>今天,“西巴尔干”带有更多政治意义,而非单纯的地理意义。一般泛指欧洲东南部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
== 历史 ==
[[File:Bgiusca Jirecek Line.jpg|thumb|220px|吉里西克线。一条假想的线划分出4世纪以前巴尔干地区受到的文化影响,这条线以南受希腊文化影响,以北受拉丁文化影响。]]
=== 史前 ===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最早接受[[农耕]]文化的地方。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科技从[[新月沃土]]通过[[小亚细亚]]传到这里,并从巴尔干半岛向北传播到[[中欧]]。
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原始希腊语]]的部落率先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公元前1000年,<ref>The Illyrians (The Peoples of Europe) by John Wilkes,ISBN 978-0-631-19807-9,1996,page 39: "... the other hand, the beginnings of the Iron Age around 1000 BC is hel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Illyrian peoples. ..."</ref>[[伊利里亚人]]出现在现[[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同时,达契亚人和[[色雷斯人]]来到巴尔干,他们在东南欧和中欧一带活动。<ref>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3, Part 1: The Prehistory of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World, Tenth to Eighth Centuries BC by John Boardman, I. E. S. Edwards, N. G. L. Hammond, and E. Sollberger,1982,page 53,"... Yet we cannot identify the Thracians at that remote period, because we do not know for certain whether the Thracian and Illyrian tribes had separated by then. It is safer to speak of Proto-Thracians from whom there developed in the Iron Age ..."</ref>他们使用的色雷斯语属[[印欧语系]],在这个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希腊历史]]中传说[[多利安人]]在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入侵希腊各地,这段时期被称为[[希腊黑暗时代]]和[[几何艺术]]时代。
=== 古典时代 ===
公元前9到8世纪,[[古希腊]]文化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崛起,在前6到5世纪达到高峰。前5世纪,[[波斯第一帝国]]入侵巴尔干,挑起[[希波战争]],目标是占领希腊,进军土地肥沃的欧洲。希腊人激烈反抗,把波斯人挡在巴尔干之外。前4世纪,[[希腊化文明]]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流传到[[马其顿王国]]各地,最远至印度而止。到前4世纪末为止,希腊语言和文化统治了整个巴尔干,以至于全部地中海东翼。
[[File:Apollonia Albania 1988.jpg|thumb|left|阿尔巴尼亚[[费里市]]一处古希腊时代遗迹]]
巴尔干的其他民族也建立起较大的部落联盟,如前5世纪色雷斯人建立的[[奥德吕萨帝国]],定都于现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达契亚人、伊利里亚人、培奥尼亚人也都成立了部落联盟,受国王统治。
巴尔干半岛的地位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这里自古被看作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拉丁语]]和[[希腊语]]过渡地区,也是[[斯拉夫人]]大举南迁的目的地;这里是[[东正教]]和[[天主教]]接触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遇的前线。
公元前3世纪后期,[[伊利里亚]]王国经常袭击来往于[[亚得里亚海]]的罗马商船,[[古罗马共和国]]以此为借口入侵巴尔干。[[伊利里亚战争]]使罗马获得[[内雷特瓦河]]河谷,也压制住了亚得里亚海的海盗。前168年,罗马擒获伊利里亚国王,开始在巴尔干的统治。
罗马最初在巴尔干扶植了四个附属共和国,后来这里被改为[[罗马帝国行省]]。前168年,罗马利用希腊内战的机会击败马其顿王国,成为巴尔干地区实质上的统治者。原希腊领土被分割为三个省:[[马其顿 (罗马行省)]]、[[亚该亚 (罗马行省)]]和[[伊庇鲁斯 (罗马行省)]]。
[[File:Roman provinces of Illyricum, Macedonia, Dacia, Moesia, Pannonia and Thracia.jpg|thumb|400px|right|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省]]
从公元2世纪开始,[[古罗马文化]]与[[拉丁语]]进入巴尔干半岛,拉丁化的巴尔干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稳定的地区。但古希腊文化仍然主导着巴尔干南部。罗马人把[[罗多皮山脉]]当做半岛的北边界,这一界限大体上分割开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范围。后来这被称作吉里西克线。<ref>[http://www.jstor.org/pss/3063446 Boundary between Greek and Latin]</ref>
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出现各种[[三世纪危机|政治和经济危机]],在巴尔干的边防线大大削弱。巴尔干的军事地位突显出来,涌现了很多战争英雄、执政官和帝国皇帝。<ref>The Serbs, Chapter 1 -Ancient Heritage, S M Cirkovic</ref> [[君士坦丁大帝]]稳定了局面,之后狄奥多西帝将帝国以亚得里亚海为界,以东为东罗马,以西为西罗马。然而随后发生[[欧洲民族大迁徙]]。随着[[匈人]]入侵欧洲,北方[[蛮族]]以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涌入巴尔干。在罗马帝国最后的几十年里,巴尔干地区成为侵略者西进意大利的跳板。这里也成了罗马人、[[哥特人]]和[[匈人]]签订条约与军事演习的地方。
=== 中世纪 ===
{{see also|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南部斯拉夫民族}}
[[File:Tsarevets.JPG|thumb|前[[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帝国]]首都[[大特尔诺沃]]里一处中世纪据点。]]
[[斯拉夫人]]在6世纪到达半岛,并同化当地人。很快,他们就完全取代了巴尔干北部和中部的旧居民。<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1F39vRlERAC&pg=PA125&dq&hl=en#v=onepage&q=&f=false Twenty Years of Balkan Tangle]''". Mary Edith Durham (2007). p.125. ISBN 1-4346-3426-4</ref>在[[中世纪]],巴尔干成了[[罗马帝国中世纪时期]]、[[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征战不休的舞台。
===奥斯曼帝国===
{{see also|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File:Balkans_Animation_1800-2008.gif|thumb|210px|left|1796~2008年期间巴尔干政治权力变换 (动画)。]]
[[中世纪晚期]],[[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势力从[[小亚细亚]]发展到[[色雷斯]],再扩张到巴尔干半岛。到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势力。[[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强制手段同化非穆斯林人,在巴尔干地区制造了数起大屠杀。<ref>{{cite book |title=Th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ethnic conflict from the Balkans to Anatolia to the Caucasus |last=Dadrian |first= Vahakn |authorlink= |coauthors= |year=1995 |publisher= |location= |isbn= |page=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fr/books?id=ZCVJMAVoMM0C&pg=PA1=false#v=onepage&q&f=false}}</ref>这一时期,巴尔干人口大幅下降,但当地人仍然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多巴尔干人,无论来自哪个种族,都把抗击奥斯曼帝国的名人看做最重要的民族英雄。<ref name="Considered a Bulgarian in Bulgaria">Considered a Bulgarian in Bulgaria</ref>
[[File:The ruined gateway of Prince Eugene, Belgrade.jpg|thumb|left|1865年[[塞尔维亚公国]]首都[[贝尔格莱德]]街景]]
[[File:Battle of Vučji Do, Orao, 1877.jpg|thumb|[[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76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由于围绕着奥斯曼帝国的冲突多发生于巴尔干,加上欧洲经济和政治重心逐渐从[[小亚细亚]]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巴尔干地区与主流经济发展隔离,成为欧洲最欠发达的地区。据估计16世纪末巴尔干人口最高峰时有8百万人,到18世纪中期,这里只剩下3百万人。这一估算与当时奥斯曼的书面记载相符。<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00jmTrjzAoC&pg=PA652&dq&hl=en#v=onepage&q=&f=false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Suraiya Faroqhi, Donald Quataert (199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52. ISBN 0-521-57455-2</ref>
大部分现有的巴尔干[[民族国家]]出现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他们分别从[[奥斯曼帝国]]或[[奥匈帝国]]独立后,成为独立国家。希腊于1829年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黑山在1878年独立,罗马尼亚在1878年独立,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独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于1918年独立。
=== 20世纪 ===
==== 巴尔干战争 ====
{{Main|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2到1913年,四个[[东正教]][[民族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希腊王国]]和[[黑山王国]]组成[[巴尔干同盟]],一起对抗奥斯曼帝国,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残存的领土都被同盟拿下并瓜分。这件事也促成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国家的独立。
尽管战场上取得了成功,参战国家对战利品瓜分不满。为了争夺对[[马其顿王国]]的统治权,保加利亚向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在罗马尼亚的帮助下,塞尔维亚和希腊大获全胜,希腊军队侵入保加利亚本土,保加利亚国王投降。奥斯曼帝国利用这个机会夺回[[色雷斯]]东部,确立了[[土耳其]]今天的西国境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main|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File:Hromadná poprava srbského obyvatelstva.jpg|thumb|left|[[一战]]中,[[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屠杀平民,1914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巴尔干打响。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倾向于[[斯拉夫民族主义]]的革命组织“黑手”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当即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协约国]]连锁反应,全世界被拉入战争。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阵营,成为这一联盟的三大帝国之一。次年保加利亚也加入同盟国,在塞尔维亚忙于抵抗北面的奥匈帝国时予以夹击。随着塞尔维亚被击溃,协约国派远征军进入巴尔干半岛支援,并如愿以偿地建立起[[马其顿战线]]。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条战线,很快和其他战线一样进入胶着状态。
三年后的1918年,希腊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这终于打破了一战中期的拉锯状态,促使德国-保加利亚战线崩溃。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奥匈帝国内忧外患,孤掌难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ref>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 Spencer Tuck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p.242</ref>奥匈帝国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
{{main|巴尔干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希腊以外的所有巴尔干国家都与[[纳粹德国]]关系良好,或者有双边军事协定,或者加入了[[轴心国]]。[[意大利王国 (1861–1946)|意大利王国]]通过其保护国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点燃[[希意战争]],把战火燃烧到巴尔干半岛。希腊全民英勇抵抗,不但击溃了意大利的进攻,还进入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地区。这导致德国出兵支援其在巴尔干的盟友。<ref>Europe in Flames, J. Klam, 2002, p.41</ref>
德国进军巴尔干几天前,中立的军事人员在[[贝尔格莱德]]制造一起政变,成功夺取[[南斯拉夫王国]]政权。<ref>Russia's life-saver, Albert Loren Weeks, 2004, p.98</ref>虽然新政府愿意继续履行轴心国成员的义务,德国仍然决定干预。<ref>Germany and the 2nd World War Volume III: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1939–1941, Gerhard Schreiber, Bernd Stegemann, Detlef Vogel, 1995, p.484</ref>德国使用本地区的两个盟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同时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称为[[希腊战役]]和[[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南斯拉夫的保皇党和克罗地亚籍军事单位哗变,导致该国顷刻瓦解。<ref>Germany and the 2nd World War Volume III: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1939–1941, Gerhard Schreiber, Bernd Stegemann, Detlef Vogel, 1995, p.521</ref>希腊人坚决抵抗侵略,但坚持战斗两个月后,不敌德军被占领。这两个国家被分成五份,轴心国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各占一份;另外建立两个新独立国家:[[克罗地亚独立国]]和[[黑山共和国 (1941-1944)]]。
在纳粹占领期间,巴尔干人遭受了[[种族清洗]]政策、暴力镇压和饥饿。在艰难的生活下,当地人组织起多个大规模抵抗运动。<ref>Inside Hitler's Greece:The Experience of Occupation, Mark Mazower, 1993</ref>被占领的第一个冬天酷寒而漫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寒。同时德国被巴尔干地区牵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不得不延后,导致了灾难性后果。<ref>Hermann Goring: Hitler's Second-In-Command, Fred Ramen, 2002, p.61</ref>这对二战的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ref>The encyclopedia of codenames of World War II#Marita, Christopher Chant, 1986, p.125-6</ref>
1944年底,随着德国撤出巴尔干地区,[[苏联]]占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德国的战时剥削给巴尔干国家造成很大破坏。但由于战后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东西德政府都成功地在法律上避免支付任何赔偿,也没有偿还在被占领国家强制夺取的贷款。
====冷战====
[[File:Srebrenica massacre memorial gravestones 2009 1.jpg|thumb|right|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纪念碑。]]
尽管仍然由共产党领导,[[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分别在1948和1961年脱离了[[苏联]]控制的[[华沙公约]]。受[[约瑟普·布罗兹·狄托|狄托]]领导的南斯拉夫首先对苏联强硬起来,然后又拒绝了与保加利亚合并的建议。他转而与反共的[[西方世界]]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后来又与[[印度]]、[[埃及]]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则投向中国,后来采取[[孤立主义]]立场。
作为巴尔干唯一非共产主义国家,历经内战后的希腊和土耳其加入了[[北约]]组织(现在仍是),坚守北约的东南翼及黑海的出口。另外希腊于1981年成为当时唯一加入[[欧洲联盟]]的巴尔干半岛国家,由于地理因素,希腊长期孤悬在[[欧洲联盟]]之外直至2007年[[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才结束地理上的孤立状态。
====冷战后====
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西巴尔干地区受到[[南斯拉夫内战]]的严重影响。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先举行自由选举,两国人民投票大比数支持独立。但是支持南斯拉夫联邦政权的塞尔维亚宣布,解散联盟是违反宪法行为。[[南斯拉夫人民军]]和斯洛文尼亚边防军爆发[[十日战争 (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以斯洛文尼亚成功独立告终。两国于1991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在当年10月脱离战火,而[[克罗地亚战争]]持续到1995年。这是因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领土相连,并且克罗地亚国内有10%以上塞族人。
在随后接近10年的武装冲突中,这一地区所有的共和国逐渐完成独立过程。其中最惨烈的事件发生于[[波士尼亚战争]]。长久的战争导致联合国军事介入。1995年,北约地面和空中部队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塞族武装发动[[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地面和空中攻击]]。[[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南斯拉夫解体分裂战争正式结束。
从南斯拉夫分裂出六个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共和国: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共和国]]、[[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在联合国管理下,2008年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政府[[科索沃宣布独立事件|宣布独立]],世界各国在承认科索沃是否为主权国家的问题上还没达成最终共识,不过近年承认科索沃主权地位的国家有增无减,而塞尔维亚官方至今仍然把科索沃看做塞尔维亚国内其中一个自治省(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但现阶段塞国已放弃了武力夺回科索沃主权计划,主张以和平手段来否定科索沃独立的事实。虽然科索沃独立至今仍有不少联合国成员国拒绝承认科索沃主权,但是绝大多数[[北约]]、[[欧盟]]国家以及阿尔巴尼亚都已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的反对党发起人民革命,推翻了南斯拉夫联盟的[[独裁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并设立民主多党制选举,塞尔维亚正式由独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米洛舍维奇随后因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违反[[国际人道法]]被送上[[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不过2006年,由于米洛舍维奇因心脏病猝死于荷兰海牙法庭的狱中,因此其罪行无法得到海牙法庭判决。
2001年,马其顿共和国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发生群众暴动,强迫该国给予阿族人占主体的地区地方自治权,现在阿族已与马其顿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双方和平共处。另外随着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名称争议]]开始浮现出来。过去作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这一块地区独立后被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后来于1991年宣布独立。但希腊境内有一块更大的区域同样被称为[[马其顿 (希腊)]],因此反对这一名词被用来标示一个单独的国家或民族。联合国介入争议后,马其顿遂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身分加入联合国。国名这一问题目前正在谈判解决。由于马其顿命名争端,2008年,希腊公开反对马其顿加入北约。
自2000年代以来,所有巴尔干国家的政府都亲近欧盟和美国。当中在冷战时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希腊早在1981年以来已成为欧盟成员国;而冷战后以来原本受共产政权统治的前南斯拉夫和其他巴尔干囯家纷纷投靠北约和欧盟,斯洛文尼亚在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克罗地亚于2013年成为欧盟成员国。现时尚未成为欧盟成员国余下的巴尔干国家包括土耳其、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黑山、马其顿、塞尔维亚都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科索沃因为其主权地位未受到西方社会以外的国家广泛承认而尚未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另外截至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也同时是北约成员国。<ref>[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news_52902.htm Ceremony marks the accession of Albania and Croatia to NATO], NATO – News, 7 April 2009. Retrieved 2009-04-18.</ref>[[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也与欧盟围绕“稳定与联合协定”进行谈判。起初谈判开始不久,塞黑联盟因在[[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上的不合作态度被暂停谈判进程。不过自从塞黑联盟在2006年解体后,独立出来的塞尔维亚或黑山政府双方皆表示会接受该谈判的内容,这对促进巴尔干地区国家和平及互相合作有很大作用。
== 资源 ==
有[[石灰岩]]地形,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
== 人口 ==
[[File:Balkans ethnic map (1992).jpg|thumb|250px|巴尔干半岛的民族]]
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
* [[罗马尼亚人]](约1940万)
* [[希腊人]](约1030万)
* [[土耳其人]](约1000万)
* [[塞尔维亚人]](约900万)
* [[保加利亚人]](约670万)
* [[阿尔巴尼亚人]](约580万)
* [[克罗埃西亚人]](约470万)
* [[波斯尼亚人]](约400万)
* [[斯洛维尼亚人]](约180万)
* [[马其顿人]](约210万)
* [[黑山人]](约60万)
* 其他 ([[罗姆人]]、[[犹太人]]等)
{| class="wikitable"
|+ 巴尔干半岛国家主要语言、文字与宗教
| rowspan=2 align="center" | 国家
| colspan=5 align="center" | 语言
| rowspan=2 align="center" | 文字
| rowspan=2 align="center" | 主要宗教
|-
| align="center" | 语系
| align="center" | 语族
| align="center" | 语支
| colspan=2 align="center" | 语言
|-
| {{ROM}} || rowspan=11 | [[印欧语系]] || [[罗曼语族]] || [[罗曼语族|东罗曼语支]] || colspan=2 | [[罗马尼亚语]] || [[拉丁字母]] || rowspan=3 | [[东正教]]
|-
| {{BUL}} || rowspan=7 | [[斯拉夫语族]] || rowspan=7 | [[南斯拉夫语支]] || rowspan=2 | 东部亚语支 || [[保加利亚语]] ||rowspan=2 | [[西里尔字母]]
|-
| {{MKD}} || [[马其顿语]] {{ref label||A|A}}
|-
| {{SLO}} || rowspan=4 | 西部亚语支 || [[斯洛维尼亚语]] || rowspan=2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天主教]]
|-
| {{CRO}} || [[克罗埃西亚语]]{{ref label||A|A}}
|-
| {{BIH}} || [[波士尼亚语]]{{ref label||A|A}} || rowspan=3 | [[拉丁字母]]<br /> [[西里尔字母]] || [[伊斯兰教]]
|-
| {{MNE}} || [[黑山语]]{{ref label||A|A}} || rowspan=2 | [[东正教]]
|-
| {{SRB}} || [[塞尔维亚语]]{{ref label||A|A}}
|-
| {{flag|Kosovo}} {{ref label||B|B}} || rowspan=2 | [[阿尔巴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族]] || colspan=3 rowspan=2 | [[阿尔巴尼亚语]] || rowspan=2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伊斯兰教]]
|-
| {{ALB}}
|-
| {{GRE}} || [[希腊语|希腊语族]] || colspan=3 | [[希腊语]] || [[希腊字母]] || [[东正教]]
|-
| {{TUR}} {{note label||C|C}}|| [[突厥语系]] || [[突厥语族]] || colspan=3 | [[土耳其语]] || [[拉丁字母]] || rowspan=2 | [[伊斯兰教]]
|}
{{note label||A|A}}过去合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
{{note label||B|B}}未获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note label||C|C}}土耳其欧洲部分的东[[色雷斯]]地区属于巴尔干半岛
== 相关链接 ==
* [[巴尔干化]]
* [[巴尔干战争]]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巴尔干半岛|*]]
[[Category: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