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春日醉起言志

增加 8,63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春日醉起言志》 | 圖像 = File:中华诗词1.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wx3.2345.com/dypcimg/dongma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春日醉起言志》]]
| 圖像 = [[ File:中华诗词1.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wx3.2345.com/dypcimg/dongman/img/1/20/sup62699_223x310.jpg 原图链接]
[http://dongman.2345.com/dm/62699.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春日醉起言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常常以酒浇愁,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此诗前人或认为是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居东鲁时的作品,或认为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李白居安陆时所作。

此诗写作者融化在酒的温柔乡,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躲避在自然与音乐的宁谧之境,用及时行乐的洒脱姿态来化解失意,隐含了作者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全诗语言流丽酣畅,虽然深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但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
==作品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96718.html 《春日醉起言志》] 诗词文句网</ref>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⑴。

觉来眄庭前⑵,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

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

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

对此我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

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作品鉴赏==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像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名家点评==
杨齐贤、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杨齐贤云:太白此诗,拟陶之作也。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流丽酣畅,欲胜渊明者,以其尤易也。诗皆如此,何以沉著为哉?范椁云:诸五言皆有晋宋间风,而此更超然。

李东阳《麓堂诗话》:太白天才绝出,真所谓“秋水出芙蓉,天然去离饰”。今所传石刻“处世若大梦”一诗,序称“大醉中作,贺生为我读之。”此等诗皆信手纵笔而就,他可知已。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处世若梦,劳生无益,悟此理者谁耶?太白厌世而逃于酒,终日酣饮自适,可谓达生矣。

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极摹陶靖节,陶却自然。李一味摆脱,笔有逸气,往往见才,是不及陶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吴昌祺曰:有感时之思,而不觉自得于酒;有高歌之兴,而不觉遽忘其情:此意正佳。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趣,勿但以语妙赏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一鸟花间鸣”,幽极。妙在不判山“幽”字,始觉后人拙露。严沧浪曰:甚适,甚达,似陶,却不得
学陶。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李白-007.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02/7172feedc8e6420e81521e24e87bf73a_th.jpg 原图链接][http://cn.jshuabo.com/iche/detail-1003801.html 图片来源]

File:李白-008.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327199930,2673584842&fm=173&app=49&f=JPEG?w=640&h=814&s=168A742045A7D8EF5E5411DA000090B2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908901736807735 图片来源]

File:李白-009.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2.ssl.qhimgs1.com/sdr/400__/t0183b6d4761df85a3c.jpg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007948950644101 图片来源]
</gallery>

==作者简介==
[[ File:李白00004.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qqzhi.com/upload/img_3_4066546498D465133707_27.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photophoto.cn/show/12370606.html 图片来源]]]

​[[李白]]<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1ac9595135.aspx 李白简介] 古诗文网</ref>(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007948950644101 李白为什么想要长生不老?李白的诗歌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鱼仔谈综合,发布时间;18-12-1713:04</ref>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1.html 「李白」诗词全集(982首)] 古诗文网</ref>
==视频==
<center> '''李白:不朽的诗人'''</center>
<center>
{{#iDisplay:g0347966pyz|780|460|qq}}
</center>

<center> '''大诗人李白'''</center>
<center>
{{#iDisplay:d0363fwypc1|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33,7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