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66
次編輯
變更
戴叔伦
,無編輯摘要
[[File:戴叔伦1.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68db8b610a46f21fdd395601974d0005/18d8bc3eb13533fa3d9a56b4a8d3fd1f41345b78.jpg原图链接] 字号[https://baike.baidu.com/item/戴叔伦/333860?fr=aladdin 字幼公,号不详来自百度百科]]]| 所处时代图像说明 = 戴叔伦| 中唐 出生日期 = 民族族群汉族约开元二十年(732年)| 出生地点 = 中国 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出生时间约开元二十年逝世日期 = 润州金坛(732年今属江苏)主要作品 | 国籍 = 中国| 去世时间别名 = 蓝精灵| 约贞元五年(约789年)职业 = 诗人| 主要 知名 作品 = 《兰溪棹歌》 主要成就地方官诗人代表}} 信仰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 道 教 目录1简介2 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 主 要事迹3 张“诗 家 庭4 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 诗 词风格5 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 诗 词鉴赏'''6 二卷,多混入宋元明 人 物轶闻'''7 作品 ,需要仔细 辨伪折叠 。简介 编辑 本段简介戴叔伦(约732- — 约789)字幼公,一说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 “ 诸子百家过目不忘" ” ,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 (756 年) ) 岁暮,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 戴叔伦]] 画像[[ 戴叔伦]] 画像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 (766 年) ) ,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 (769 年) ) ,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 ( 约789年前后) ) ,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 ( 今四川成都北) ) 。之后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 (1618 年) ) ,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 ( 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 ) ,并亲自题立" “ 诗伯夜台" ” 墓碑,即" “ 大诗人之墓" ” 的意思。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事迹编辑
戴叔伦是江苏/金坛县人。他爷爷戴修誉和他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
可到了戴叔伦这辈儿,他与哥哥戴伯伦就都开始做官了。他哥哥做的官不大,仅是个县令。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说戴叔伦是贞元十六年( ( 公元805年) ) 中的进士,恐大谬。唐人权德舆为戴叔伦所写的" “ 墓志铭" ” 中说,戴叔伦死于贞元五年( ( 公元789年) ) 前后,春秋约五十八岁。倒推一下,其生年则为公元732年前后,但戴叔伦确切生卒年已不可考,所以我们只能说他的生卒年为约732-- —— 约789年。而公元805年时,戴叔伦大约已经死了17年了,绝不可能再登什么进士第。想必辛文房是没见过权德舆为戴叔伦所写的这篇" “ 墓志铭" ” ,所以就一通瞎猜。戴叔伦中进士,估计应在至德二年( ( 公元757年) ) 前后,那时他大约二十六岁," “ 安/史之乱" ” 也刚平息。在" “ 安史之乱" ” 平息前,戴叔伦一直跟从当时的名士萧颖士学习,且因避乱而去鄱阳暂居过几年。他年约三十二岁时,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刘晏很欣赏他,向朝廷上表推荐戴叔伦为九品秘书正字,并召他入自己的幕府中做事。盐铁转运的差事,其实就是负责国家盐务与钱粮的运输。那时,刘晏负责的是湖南一带的盐铁转运,戴叔伦可谓是他的得力助手。一次,戴叔伦押解钱粮路过四川云安,正逢叛臣杨子琳谋反,劫持了戴叔伦,并威吓[[ 戴叔]] 伦说," “ 把钱交出来,我就免你一死。" ” 我们的戴大人竟也宁死不屈了一把,说" “ 身可杀/财不可夺" ” ,那杨子琳看看也没什么办法,就又把他放了。戴叔伦因此而升为八品的监察御史。五十岁时,再升为七品的东阳县令。任县令期间,因政绩卓 着 著 ,加授从六品的大理司直。约五十二岁时,提升为正六品的侍御史。约五十三岁那年,代任四品的抚州刺史,同年转正,加授金紫服( ( 《新唐书车服志》曰: : 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 ) ,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 戴叔伦]] 的诗,自唐人高仲武说他" “ 其骨稍软" ” 后,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乔亿等人也都讲他" “ 雄浑不足" ” 或" “ 皮松肌软" ” 之类的话。我倒不以为然,因为大凡充满澹泊之意的诗,你让它怒目圆睁或铿锵有声也不大可能,雄浑与澹泊原本就是一对儿矛盾,非要二者兼备起来,就是浑球儿的要求了。再则,纪晓岚、翁方纲是何等脾气与人物----那是拼命入世的大官人啊,所写的东西自然是" “ 进取" ” 有余、" “ 奋斗" ” 刚强。 而戴叔伦是不想逞强的,即使三十岁出头时被刘晏推荐做了九品的秘书省正字,也还抒写着" “ 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 ” 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时,对于仕途其实已有厌倦情绪了,诸如" “ 早知名是病,不敢绣为衣" ” 以及" “ 身随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 ” 之类的诗句,就很能表明他激流勇退的心思。据说在出仕前,他就曾半隐于小天台山中,常与方外之士交往,甚至精研《易经》,很打算求仙学道。 其实,戴叔伦有他自己的诗歌观,他曾说:" :“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蓝田那地方在陕西省,以盛产美玉闻名。但美玉在尚未
戴叔伦
戴叔伦
开采出山以及未加工前,猛地看去其实与一块破石头无异,自然不能把它放在眼前来观赏,与其拿到眼前来看一块破石头,真不如去看它在山中被烈日照耀时所生发出的朦胧光芒。把这句话说的更明白些,其实就是说" “ 诗贵朦胧" ” 。当然,这句话可能也还有另外一种指向----诗人与诗之关系,因为" “ 蓝田生玉" ” 这四字的本意指的是" “ 只有蓝田那地方才能产出美玉" ” ,换言之----只有好诗人/才能出好诗; ; 而好诗人未必就能够拉到你跟前做成好朋友或好人,一但你离诗人近了/熟了/没了神秘感,没准儿就开始讨厌他了。倘若再发现他有打嗝放屁的毛病,口臭腋臭的气息,以往那美好诗人的形象很可能就被彻底糟蹋。若干年前,我去贵州出差,顺便到贵州农学院造访了一下印象中还不错的诗人郑单衣,可见面时惊闻他身上散发出浓烈的胡臭,就再也不想见他的人和诗了。
估计戴叔伦是不会有胡臭的,即使有,也知道要躲人远一点,留个好印象。他让人远远看他的诗,自己也把诗写得远远的----
年年五湖上,厌见五湖春。长醉非关酒,多愁不为贫。
山川迷道路,伊洛困风尘。今日扁舟别,俱为沧海人。
自唐人高仲武始,宋/元/明/清历代评论者能比较认可的基本是他的五律, 《中兴间气集》里所选的六首戴诗,全是五律。唐人姚合在《极玄集》里所选的七首戴诗,不是五律的也只有一首。唐人韦糓所编的《才调集》选戴诗四首,三首是五律。其实,从初唐到中唐,五律一直是诗坛上的主流诗体,即使是" “ 省试诗" ” 也是十二句的五言体,所以诗人大都对五言诗的写作下过极深功夫,而以五律或五言体见长的诗人也就不独戴叔伦一个了。 有一个情况是需要特别说明的,那就是收在戴叔伦名下的诗,伪作及还不能确定的比较多。 《全唐诗》共收戴叔伦诗304首,基本是以明代的活字本唐人诗集/朱警的《唐百家诗》/胡震亨的《唐音统笺》/《文苑英华》以及清康熙年间席启寓所编的《唐百名家集》等书为依据编纂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蒋寅先生耙梳考证,暂时得出可确信为戴作的184首,戴叔伦戴叔伦可确定为伪作的56首,而备考之作依旧高达64首之多。戴诗的伪作及不确定之作的数量之所以很高,主要因为历经宋/元时期的频繁战乱,各类文集遭兵焚及散佚均很严重,明代以后的民间私馆刻本又基本属传抄性质,七拼八凑,许多诗甚至都是唐代以后的人所写,故可做的考据工作依然很多。四百多年后的宋朝,也有位姓戴的诗人叫戴复古,诗名响彻东南半壁江山近五十年,这人便是戴叔伦的后裔。若比较二人的诗,我其实更喜欢戴复古的,也常摘他的对偶诗句写成对联赠给友人,诸如“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无心当世用/袖手看人忙”、“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苦恨好山移不得/生憎俗客去还来”等等。家庭编辑有关戴叔伦的家庭,据史料所载,他先后取过两位妻子,第一位是永州刺史韦采的女儿,继室娶的则是殿中侍御史崔殷之女。他膝下究竟有几个孩子,不知道。只知道他的继室在公元787年左右过世时,撇下了一个仅有六岁的女儿。那年戴叔伦55岁,可谓晚年丧妻。他借女儿六岁生日的机会还写下一首《少女生日感怀》的七律诗,以此----“五逢晬日今方见/置尔怀中自惘然/乍喜老身辞远役/翻悲一笑隔重泉/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还有蔡家残书籍/可能分与外人传”(今天
戴叔伦
戴叔伦
又到了那曾为你过过五次的生日/ 可 确定 我把你抱在怀中时却感到异常茫然/虽说老父我庆幸自己还能在你身边而没远赴异乡 为 伪作的56 官做事/但一想到与你刚刚去世的母亲相隔黄泉就悲上心头/想教你做针线活儿可你还太小而不懂事/想让你学琴棋书画的本领可又怕你因此而丧失了孩子的那股天真劲儿/家里老父我留下的书籍虽像当年蔡邕死后留给他女儿蔡文姬的一样多/但恐怕只能传给外人去读了)。戴叔伦写完这 首 诗的三年后,也就是小女儿九岁时 , 而备考之作依旧高达64 自己也便离开了人世。从这 首 之 诗上看,至少在当时他身边只有这一个女儿。诗词风格编辑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 多 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 。 题材内容戴叔伦像 戴 叔伦像 [1]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而在他的诸多 诗 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 的 伪 作 品。例如:《女耕田行》:“无人无牛不 及 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携心正苦, 不 确定 见路人唯见土。”写尽农家妇女劳作 之 苦;《边城曲》:“人生莫 作 的数量之所以很高 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 , 主要因为历经宋/元 黄沙碛下八月 时 期 ,霜风裂肤百草衰。”写远戍边城士兵 的 频繁战乱 艰辛; 《屯田词》开始写:“春来耕田遍沙碛 , 各类文集遭兵焚及散佚均很严重 老稚欣欣种禾麦” , 明代以 后 来在遇到天旱、蝗灾、颗粒无收 的 民间私馆刻本又基本属传抄性质 情况下,官吏还强迫去砍伐南山树木,赶着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冻死 , 七拼八凑 诗人禁不住发出“艰辛历尽谁得知 , 许多 望断天南泪 如雨”的慨叹。这些 诗 甚至都是唐代以后 ,不仅从正面描写封建压迫与剥削下劳动者 的 人所 痛苦生活,而且语言平易畅达,描 写 细腻委婉,感情充沛连绵 , 故可做 具有强烈 的 考据工作依然很多 艺术效果 。 四百多年 另外,戴叔伦还给 后 人留下了颇为有名 的 宋朝 论诗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也 有位姓戴 ”,这对宋明以后 的 神韵派和性灵派 诗人 叫戴复古 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诗词鉴赏编辑调笑令·边草边草,边草 , 诗名响彻东 边草尽来兵老。山 南 半壁江 山 近五十 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 年 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 , 此情此景,更何以堪。 这 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此诗当作于诗 人 便 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 是 戴叔伦的后裔 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 。 若比较二 人 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 的 诗 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 , 我其实 更 喜欢戴复古 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 的 心情。 一灯相对 , 也常摘他 自然会想起眼前 的 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 对 偶诗 句 写成对联赠给友 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 人 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 《唐诗别裁》 )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 , 诸如"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无心当世 就不能 用/袖手看 “万里”。只要诗 人 忙"、" 尚未到家,就会有 一 心 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 似 水惟平好/万事如棋 不 着高" 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 、"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苦恨好山移不得/生憎俗客去还来"等等。“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