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10
次編輯
變更
仪礼
,無編輯摘要
[[File:仪礼.jpeg|30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51/116/2088/135802031.jpg 原图链接][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news/detail_197240.htm 来自 中华文化大学 的图片]]]
《 ''' 仪礼 ''' 》为 [[ 儒家 ]] 十三经<ref>[https://wxn.qq.com/cmsid/20200212A0B1TA00 “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部经典著作],腾讯网 </ref>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 [[ 礼仪 ]] 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仪礼》与《 [[ 周礼 ]] 》、《 [[ 礼记 ]] 》,并称《三礼》。
据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考证,《礼》这一经典的名称在 [[ 历史 ]] 上变动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汉时,目前被称为仪礼的经书彼时被称为《今礼》与古礼五十六篇《礼》相对,阐释它的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学派。至 [[ 东汉 ]] ,《三礼》的称呼出现,“礼”便不再专指这十七篇了。而礼与记最初是分开的,并非合称礼记。郑玄在东汉时注解了这十七篇礼的四十九篇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四十九篇“记”称为《小戴礼》,将本来是《小戴礼》的这十七篇“礼”称为仪礼,是混淆了礼与记的区别,而这一讹误则保留了下来。在 [[ 郑玄 ]] 的时代,尚没有仪礼这一称呼,约至东晋时,人们才将这十七篇被剥夺了名称的《小戴礼》称为仪礼,而小戴礼这一名称则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记”之上。
==简介==
殷商、 [[ 周朝 ]] 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 [[ 职业 ]] 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 秦始皇 ]] 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 [[ 孔子 ]] 门人 [[ 子夏 ]] 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 [[ 汉代 ]] 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萧奋之前还有徐氏,萧奋之《礼》当得自徐氏,徐氏与高堂生的关系不详。”
汉代五经中的《礼经》即为《仪礼》,“仪礼”一名最早出现在 [[ 范晔 ]] 《 [[ 后汉书 ]] 》中。晋代正式称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今《仪礼》所存文本为今文本。今文经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经少三十九篇。
《仪礼》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服饰、 [[ 饮食 ]] 、丧葬之制,犹如一幅古代社会 [[ 生活 ]] 的长卷。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玄之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元人敖继公《仪礼集说》一书。四库馆臣从《 [[ 永乐大典 ]] 》中辑出的 [[ 宋代 ]] 张淳撰《仪礼识误》。胡培翚有《仪礼正义》。
==出土版本==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