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春夜洛城闻笛

增加 2,2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春夜洛城闻笛》]]
| 圖像 = [[ File: 大权古诗00唐诗三百首12.png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picimages.uzzfbookuu.com/upbook/2018C/01605/2578283-10/201810101810367729fm.png jpg 原图链接] [http://www.uzzfjoystudiodesign.com/stufootball/470904football-squares-template.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 出生日期 =
| 知名作品 =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0e986d1e2e.aspx《春夜洛城闻笛》] 古诗词网</ref>
<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25606.html《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 词文句网</ref>'''《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李白游洛城(即[[洛阳]] )时所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 一首七言绝句 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 《春夜洛城闻笛》<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25606.html《春夜洛城闻笛》] 诗词文句网</ref>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李白
创作年代 盛唐
题材 思乡诗 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3创作背景4作品鉴赏5作者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 == 语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2][3][4]==作品鉴赏==
折叠译文是谁家的庭院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 飞出幽隐的玉 明示诗人因闻 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 而感发。题中“ 阳古 ”表明是 客居 ,“春 听到《折杨柳》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 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 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 羁旅 ?[3]​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首诗 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 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 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洛阳在唐代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 是一 个很繁华 都市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 时称东都 “谁”与“暗”照应 当时李白客居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 洛城 大概正 仿佛无处不 客栈里 因偶 无处不闻。这自 听到 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 “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 触发故园情 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作此 表达 人的思乡心切 [5]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艺术特色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 听到 笛声 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 以后 ,诗人 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 触动 诗人 了乡思 羁旅 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 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 于是第三 关键 点出了《折杨柳》曲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 ,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 别时折柳 似乎专意飞 盼望亲人归 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 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折柳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散入春风 满洛城 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 即为 “满洛城” 有名 “满”字预设 送别之 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 二者密合无间 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 同时写出 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音哀怨幽咽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 [[ 折柳 ]] 》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折叠 == 赏析==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6][5] 折叠 == 名家点评==李白像李白像  [[ 高棅 ]] 《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可以观其变矣。
[[ 朱之荆 ]] 《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春宵人静,闻笛声悠扬,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 王尧衢 ]] 《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此与《黄鹤楼》诗异:《黄鹤楼》是思归而又闻笛。此是闻笛而始思归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忆此时柳真堪折,春而未归,能不念故国也?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作者简介==
[[File:李白-01.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img.gmw.cn/imghistory/attachement/jpg/site2/20150726/eca86bd9dc50171f05f200.jpg 原图链接][http://history.gmw.cn/2015-07/26/content_16427309_6.htm 图片来源]]]
 
李白(701年—762年)<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fbbcbff832bbac9?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李白最为消极的一首诗,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6-06 18:58</ref>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1ac9595135.aspx 李白简介] 古诗文网</ref>
==视频==
<center> '''一代诗人 李白'''</center>
<center>
{{#iDisplay:b0842jrqrx2|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