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牌坊

增加 2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牌坊''',简称坊,类似于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亦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西方很多城市的唐人街都有牌坊作为标志。严格区分下,牌坊不同于牌楼,在立柱和横板上没有斗拱及屋顶结构的称为牌坊 <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8/gjwg_0223/39212.html 牌坊 古建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8-02-23</ref> ,而在立柱和横板上有楼的称为牌楼。
==起源和发展==
[[汉代]]称为阙,[[六朝]]称为标,[[唐朝|唐代]]称为乌头门,[[宋代]]官名表楬、阀阅、乌头门,俗名[[棂星门]]。早期的牌坊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两扇对开木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类似如今的居住小区。据[[历史]]文献记载,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便须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的功能。人们为了能使坊门上张贴的褒奖告示长存,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另外制作坊门,篆刻褒奖事由,如节孝坊、[[状元坊]]、[[德政坊]]之类,这就是今日牌坊的雏形。
到了[[宋朝|宋代]],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包围里坊的坊墙被拆除,棂星门就逐渐失去了作为出入通道的作用,木门消失了,而成为纯粹的装饰建筑,而其建筑形式也日趋复杂优美,从最初作为坊门的一间两柱(即一块横板两根立柱)乌头门发展到明、清的五间六柱十一牌楼(即六根立柱五块横板,横板及立柱上方还建有斗拱屋顶的结构,如北京正阳门外前门大街上的前门五牌楼) <ref>[https://fashion.ifeng.com/a/20140611/40017155_0.shtml 前门五牌楼:多重角色下的京城印记],凤凰网, 2014-6-11 </ref> ,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牌坊。
台湾在日治时期时曾大量兴建神社。战后,许多神社改建为忠烈祠,而原神社鸟居则就地改为牌坊。最著名的一例,为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原开山神社)内,由[[白崇禧]]所题并加上[[中国国民党]][[党徽]]的“忠肝义胆”牌坊。
125,4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