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7
次編輯
變更
张志忠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志忠 (演员)
| 圖像 =
[[File: 张志忠.jpg|缩略图|center|[ http://moviepic.manmankan.com/yybpic/yanyuan/3491.jpg 原图链接] [ 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mingxing/201311/3491.shtml 来自漫漫看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55年11月| 出生地点 = 北京
|逝世日期 =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演员
|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我的中国芯 》</br>《 冲出死亡营 》</br>《 突出重围 》</br>《 天地粮人 》</br>《 》</br>《》</br>《 娥 》
}}
== 简介 ==
张志忠,1955年生于北京。话剧、影视演员。1971年考入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对张志忠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更是他事业走向成功的起点,用他自己的话说,那里有无数个手把手教过他的老师与前辈。198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98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代表作品有《蔡文姬》、《冼星海》、《冲出死亡营》、《突出重围》、《中国检察官》、《山东兄弟》、《王进喜》等。<ref>[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mingxing/201311/3491.shtml 张志忠 ],漫漫看 </ref>
== 奖项荣誉 ==
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12年第4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铁人王进喜》
== 成长历程 ==
1955年11月张志忠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以为可以长成一个京腔京韵的正宗北京人,可是,命运却偏偏给张志忠的人生来了一个曲折前行。就在他不满7岁那年,张志忠随父母下放来到了哈尔滨。
对于张志忠来说,生活在哈尔滨的36年时间里,道里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张志忠小学从太平区民乐小学毕业以后,中学就读于太平区第十二中学,家里也一直住在太平区,只是偶尔父母有时间,才带他们几个孩子到道里区去逛一逛。那时候在张志忠的印象当中,仿佛只有道里区、南岗区才是真正的哈尔滨市。因此,每次只要听父母说要去道里、南岗,他的心里就别提有多兴奋了。
不久,中学就要毕业了,当时哈尔滨话剧院演员彭玉的女儿和张志忠是同学,彭玉对这些孩子也很熟悉,知道他们要毕业了,彭玉就来问他:"志忠,你不考话剧院啊?"当时把张志忠就给问住了,自己能行吗?
巧的是, [[ 孙淑筠 ]] 老师的想法与彭玉不谋而合。 [[ 彭玉 ]] 亲自为张志忠编排了一套节目,有朗诵、小品等,并一招一式地教给他,一点一滴地纠正他……张志忠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这么多的好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排练,张志忠在话剧院的考试中毫不费力地就考取了。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刚到话剧院的时候,张志忠对自己的要求甚是严格,每天都在排练场练到深夜。可以说,张志忠今天凭借自己的实力开拓出来的一片天地,与当年在哈尔滨话剧院练功房里每一个夜晚的苦练密不可分,正是那时的一分分耕耘,才有今天的累累硕果。
张志忠在哈尔滨话剧院一共呆了28年,这28年既是他事业起步的阶段,也是他事业走向颠峰的时期。他记得曾经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记得那里每一位帮助过他的师长与同行们……
== 个人生活 ==
北京人习惯把家中最小的孩子叫做"老疙瘩",张志忠和夫人[[张秋萍]],结婚前在各自的家中都是"老疙瘩",从小就习惯了享受父母及哥哥姐姐们的照顾,从没为家务事操过什么心。就连筹备结婚这么大的事,都是两家四位爸爸妈妈以及所有哥哥姐姐们包办了所有的事情,新郎新娘只是在做新衣的时候自己走了一趟,因为量体裁衣这事别人替代不了。
两个"老疙瘩"成为一家人后,仍与父母同住,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张志忠和张秋萍在事业上比翼双飞。1986年,张志忠考进中央戏剧学院,次年,张秋萍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学化妆。夫妻俩当年所在的哈尔滨话剧院排演的话剧[[《蛾》]]在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张志忠获表演一等奖,张秋萍获得造型设计大奖。在哈尔滨文化系统组织的基本功考核比赛中,张秋萍为丈夫设计了伟人列宁的造型,以此肖像妆再获一等奖。张志忠更是剧院的台柱子,第一个挑大梁的戏就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人饰演从少年到双目失明的[[保尔·柯察金]],并曾因《蛾》剧荣获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梅花奖]]。可是,家中的一场变故促使张秋萍很快转变了自己的生活重心……
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他们把孩子交给秋萍的妈妈照看,俩人依然一心奔事业。那一年夫妇俩随剧院出国演出,从新加坡演到马来西亚,一去就是半年。就在他们回到哈尔滨的当天晚上,秋萍的妈妈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并且再也没从医院出来,28天后,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张秋萍在难过之余颇感内疚,妈妈是为了咱们的儿子累病的,我们太忽略老人的健康了,如果我们不下力气把儿子培养好,实在对不起故去的母亲。从此秋萍痛下决心,除每天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此外的事情一概不接,她要像母亲一样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里,放在儿子身上。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