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11
次編輯
變更
炸弹
,创建页面,内容为“'''炸弹 '''(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 File:炸弹1.jpg|缩略图|[https://t7.baidu.com/it/u=810743541,623228814&fm=191&app=48&size=h300&n=0&g…”
'''炸弹 '''(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现代武器)
[[File:炸弹1.jpg|缩略图|[https://t7.baidu.com/it/u=810743541,623228814&fm=191&app=48&size=h300&n=0&g=4n&f=JPEG?sec=1853310920&t=639531a9c3d25457ba179b0b76d055ce 原图链接]]]
炸弹是一种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武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与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控制炸弹引爆的装置有定时器、[[遥控器]]、各种传感器、激光等。炸弹多用于[[战争]]、恐怖活动等场合。<ref>[洛•马向美国海军交付第十万枚"宝石路"II训练弹 ]</ref>
==目录==
*历史
*介绍
*炸弹之母
*集束炸弹
==历史==
[[File:炸弹2.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766104&di=0dcfa6ff7b21f5325adb6ea2ad98a878&imgtype=0&src=http%3A%2F%2Fstatic.elecfans.com%2Fupfile%2F46%2Fe4%2Fba8d4213e8355e55ce9a2a83.jpg 原图链接]]]
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制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宋人叫它“铁火炮”。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投掷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1221年,金兵攻[[蕲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上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城下攻城掘墙的蒙石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当时“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1277年,[[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钤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铁火炮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第一次是在1274年,元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据日本《[[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箭如雨下,毒焰弥障。退兵时发“铁火炮”,声如雷霆。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这一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岐、澉浦时,曾发“铁火炮”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但此时元军遇到飓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10万人。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绘词]]》。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是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天雷”4种形式之一的“合碗式”。我国劳动人民在13世纪初创制的两个半壳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制造炮弹。
[[File:炸弹3.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849280&di=3b9bd676d8f2740fbf6555e093cb6e29&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628%2F85fa33a42e774d5db321ba449fc7486f.jpeg 原图链接]]]
明代的炸弹种类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进。依炸弹质料不同可分为铁弹、木弹、石弹、泥弹等。铁弹有“击贼神机石榴炮”,它类似现代的手榴弹。用生铁铸造,形状像成熟的大石榴。上端留一孔,内装火药和毒药,将药装满大半,再放入一个酒杯,杯内燃火种,用铁盖将石榴炮口塞紧。炮外壳涂成白色,上面绘成五彩花草。临敌时,可用手投掷,以炸敌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动摇火种,立即引爆弹体,炸死敌人。
石弹有“威远石炮”,是一种类似地雷的炸弹,用石凿成,内装火药2斤,小石子100枚,用大石弹塞炮口,外观呈椭圆形,弹壁较厚。另外凿一火眼安装引线和发火装置,并用蜡封口固定,外接长绳以备拉发。守城时可置于城下敌人易接近处,野战时放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敌不备时,拉绳引爆。
泥弹有“万人敌荔枝炮”等。“万人敌”又称“火罐”,用生铁铸成,每罐装火药及斤,再装入铁蒺藜、碎石、碎铁等物,罐口安装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绳,使用时,点燃引线便可随时掷击敌人,爆炸力强,弹片飞及数百步,伤敌甚众。此外还有木质弹“木炮”等等。
慢炮是一种定时爆发的炸弹,是明朝嘉靖中曾铣镇守陕西三边时发明的,类似现代的定时炸弹。这种炮的形状像个圆斗,外面涂五彩花纹,就像一个美丽的玩具,内装火药和发火装置,点燃后,三四小时自动爆炸。当敌人经过时,将慢炮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相互观赏时,突然爆炸。这种慢炮,在晚清时也有人制造,名叫“手捧雷”。清朝咸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旸电,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晄。赛尚阿让当时的兵工专家丁守存特制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匣,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晄交太平军首领。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一启匣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种炸弹以外,还有许多爆破器材。通常用管状、桶状物装入烈性炸药,引爆,用于攻城炸船等战斗中。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攻克敌人碉堡、坦克、防御工事及桥梁、铁路等的重要武器。也许,今天的青少年们还记得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举的炸药包就是一种爆炸力极大的爆破器材;还有《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尽管那时的爆破用器还很笨拙,火药成分也不够精纯,往往需用很大的药量才能发挥巨大的爆破力,但在当时战场上也曾大显神威。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统帅]]数十万将士挺进[[四川]],先后用爆破城墙的攻势攻克重庆和成都。张献忠在攻[[重庆]]时,以他的足智多谋,命令部队“多穿地道,四面攻城”,待地道掘至敌城墙下时,“灌以火药”,然后点火引爆,一声巨响,轰开了坚固的重庆城墙,大军从炸开的缺口攻入城中,活捉了瑞王。紧接着起义军进逼成都,成都防守严密,城墙高大坚厚,城上守军3万。起义军几次强攻,均被击退。张献忠决定用炸药爆破城墙。他命令部队砍伐数丈高的大树,剖开树干,掏空树心,装满炸药,然后两半树干合拢一体,用绸布缠紧,外糊泥浆,制成巨大的爆破筒。当这种高与城楼平齐的爆破筒伫立在城外时,明军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魂不守舍。张献忠又令部众从城北掘通穴道,埋上炸药。准备停当后,一声令下,城墙炸裂,声如雷霆。成都城大爆破可以说是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纪元。
明末另一位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是位爆破能手。1642年,起义军第二次攻打开封时,大顺军在开封城东北角挖掘了长10丈、宽1丈多的大穴道,里面装满火药,放入三四条4丈多长的引信,然后引火爆破,崩塌城墙。据明代兵书《[[武备志]]》《[[火龙经]]》记载,有一种专门用于炸敌船的火药桶。即在木桶中放粗缓火药5斤,上面覆盖一层薄沙土。临用时,取无焰火炭二三块放在粗碗内,覆以薄灰,平放在桶内的沙土上,轻轻将桶加盖加闩,投掷时,须双手平举,轻抛出去,落到敌船上顷刻爆炸。这种火药桶不装引信,只要桶碰及目标,碗内火炭打翻,便可引爆桶内炸药,使敌人没有时间拾起来掷回。另外明朝还使用一种水上爆破艇,名叫“子母舟”。在母舟的后部只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后藏一小舟,通连一处,亦有盖板,用来掩蔽人。母舟舱内贮满火药、纵火器具,船头两掖钉满狼牙钉,当与敌船靠帮时,用钩拒搭住敌船,拴上缆索,将母船发火,与敌船共焚,爆破手乘子船返回。后来又经改进,创制了更为灵活的联环舟。舟长约4丈,外面看像一只船,分开则为二只舟,中间以环联结,前半部船舱盛火器,船首钉满“大倒须钉”,遇敌时,猛撞敌船,大钉钩住船,然后点火,解脱联环,乘后半截返回。
==介绍==
[[File:炸弹4.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939817&di=1d4ede3688f16730cc549e599bbc4b78&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cache.netease.com%2Fphoto%2F0001%2F2014-06-27%2F900x600_9VOHTFQD56NT0001.jpg 原图链接]]]
这类火器是在燃烧性的“[[霹雳火球]]”和“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时,人们用竹篾编制成球形,外糊泥纸,内装火药和瓷片,施放时发出霹雳般的震响。这更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爆炸性火器“霹雳火球”。它主要起燃烧作用,但同时可崩射出碎瓷片以击伤敌人。后来进一步制成“霹雳炮”,是用纸筒做炮管,内装石灰和硫磺等物,燃放时,弹体先射向空中,再降落水中,硫磺和石灰见水便膨胀发火,跳出水面,纸筒随即炸裂,石灰烟雾四散,可迷障敌人,伤及双目。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时,宋将李纲下令施放霹雳炮,击退了敌军。1161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时也曾用过霹雳炮。据史料记载,金属炸弹是出自金人之手。金世宗时,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有个名叫铁李的猎手,专门以捕捉狐狸为业。他制造了一种陶质的“火罐炮”,下粗上细,罐内装入火药,在细口上装引信。捕狐时点燃引信,火罐爆炸,所发出的猛烈响声,惊得狐狸慌忙乱跑,都逃进预先设置的网里。这种陶火罐就是金属炸弹的雏形。<ref>[洛•马向美国海军交付第十万枚"宝石路"II训练弹 ]</ref>
==炸弹之母==
2003年11月21日,美国空军向[[佛罗里达州]]一试验场投掷了一颗最新研制的号称“炸弹之母”的炸弹,爆炸造成强烈的冲击波和烟云。这是美国武器库中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
美军埃格林空军军备中心的发言人杰克·斯文森说,一架MC-130“战斗爪”运输机向埃格林空军基地试验场投掷了一枚重达9800公斤的卫星制导GBU-43/B型高威力空气爆裂炸 弹(或称MOAB)。斯文森在试验结束后说:“爆炸形成了一个充满火光的蘑菇云,越来越大……这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景象之一。”斯文森说,MOAB是美军威力最大的非核武器,这次试爆的炸弹携带了8482公斤高能炸药,当这颗9.1米长炸弹的尖端在接触地面时即爆炸。
==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是把许多小型炸弹装在一起齐投或连续投掷的炸弹,又称子母炸弹。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集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捆扎式的,把多颗小炸弹按一定排列捆在一起,挂在机翼或机身下;另一种是弹箱式的,即把许多小炸弹装在一个弹箱内。弹箱又分两种。一次使用的弹箱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至一定高度,在空爆装药作用下解体,抛撒出子炸弹;多次使用的弹箱不投下,子炸弹从弹箱抛出,飞机返航后可于弹箱中重新装弹。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又称子炸弹,根据作战任务的目标,有杀伤子炸弹、反装甲子炸弹、反跑道子炸弹、撒布式地雷等多种。一颗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数,少的几颗,多的几百颗,但是,集束炸弹中众多子炸弹散布到周围后,有百分之三十的子炸弹不能正常爆炸,在爆炸后的几年里会对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威胁。
==视频==
{{#iDisplay:b0943wxpyaj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File:炸弹1.jpg|缩略图|[https://t7.baidu.com/it/u=810743541,623228814&fm=191&app=48&size=h300&n=0&g=4n&f=JPEG?sec=1853310920&t=639531a9c3d25457ba179b0b76d055ce 原图链接]]]
炸弹是一种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的[[武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与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控制炸弹引爆的装置有定时器、[[遥控器]]、各种传感器、激光等。炸弹多用于[[战争]]、恐怖活动等场合。<ref>[洛•马向美国海军交付第十万枚"宝石路"II训练弹 ]</ref>
==目录==
*历史
*介绍
*炸弹之母
*集束炸弹
==历史==
[[File:炸弹2.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766104&di=0dcfa6ff7b21f5325adb6ea2ad98a878&imgtype=0&src=http%3A%2F%2Fstatic.elecfans.com%2Fupfile%2F46%2Fe4%2Fba8d4213e8355e55ce9a2a83.jpg 原图链接]]]
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制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宋人叫它“铁火炮”。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投掷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1221年,金兵攻[[蕲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上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城下攻城掘墙的蒙石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当时“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1277年,[[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钤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铁火炮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第一次是在1274年,元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据日本《[[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箭如雨下,毒焰弥障。退兵时发“铁火炮”,声如雷霆。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这一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岐、澉浦时,曾发“铁火炮”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但此时元军遇到飓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10万人。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绘词]]》。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是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天雷”4种形式之一的“合碗式”。我国劳动人民在13世纪初创制的两个半壳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制造炮弹。
[[File:炸弹3.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849280&di=3b9bd676d8f2740fbf6555e093cb6e29&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628%2F85fa33a42e774d5db321ba449fc7486f.jpeg 原图链接]]]
明代的炸弹种类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进。依炸弹质料不同可分为铁弹、木弹、石弹、泥弹等。铁弹有“击贼神机石榴炮”,它类似现代的手榴弹。用生铁铸造,形状像成熟的大石榴。上端留一孔,内装火药和毒药,将药装满大半,再放入一个酒杯,杯内燃火种,用铁盖将石榴炮口塞紧。炮外壳涂成白色,上面绘成五彩花草。临敌时,可用手投掷,以炸敌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动摇火种,立即引爆弹体,炸死敌人。
石弹有“威远石炮”,是一种类似地雷的炸弹,用石凿成,内装火药2斤,小石子100枚,用大石弹塞炮口,外观呈椭圆形,弹壁较厚。另外凿一火眼安装引线和发火装置,并用蜡封口固定,外接长绳以备拉发。守城时可置于城下敌人易接近处,野战时放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敌不备时,拉绳引爆。
泥弹有“万人敌荔枝炮”等。“万人敌”又称“火罐”,用生铁铸成,每罐装火药及斤,再装入铁蒺藜、碎石、碎铁等物,罐口安装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绳,使用时,点燃引线便可随时掷击敌人,爆炸力强,弹片飞及数百步,伤敌甚众。此外还有木质弹“木炮”等等。
慢炮是一种定时爆发的炸弹,是明朝嘉靖中曾铣镇守陕西三边时发明的,类似现代的定时炸弹。这种炮的形状像个圆斗,外面涂五彩花纹,就像一个美丽的玩具,内装火药和发火装置,点燃后,三四小时自动爆炸。当敌人经过时,将慢炮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相互观赏时,突然爆炸。这种慢炮,在晚清时也有人制造,名叫“手捧雷”。清朝咸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旸电,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晄。赛尚阿让当时的兵工专家丁守存特制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匣,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晄交太平军首领。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一启匣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种炸弹以外,还有许多爆破器材。通常用管状、桶状物装入烈性炸药,引爆,用于攻城炸船等战斗中。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攻克敌人碉堡、坦克、防御工事及桥梁、铁路等的重要武器。也许,今天的青少年们还记得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举的炸药包就是一种爆炸力极大的爆破器材;还有《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尽管那时的爆破用器还很笨拙,火药成分也不够精纯,往往需用很大的药量才能发挥巨大的爆破力,但在当时战场上也曾大显神威。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统帅]]数十万将士挺进[[四川]],先后用爆破城墙的攻势攻克重庆和成都。张献忠在攻[[重庆]]时,以他的足智多谋,命令部队“多穿地道,四面攻城”,待地道掘至敌城墙下时,“灌以火药”,然后点火引爆,一声巨响,轰开了坚固的重庆城墙,大军从炸开的缺口攻入城中,活捉了瑞王。紧接着起义军进逼成都,成都防守严密,城墙高大坚厚,城上守军3万。起义军几次强攻,均被击退。张献忠决定用炸药爆破城墙。他命令部队砍伐数丈高的大树,剖开树干,掏空树心,装满炸药,然后两半树干合拢一体,用绸布缠紧,外糊泥浆,制成巨大的爆破筒。当这种高与城楼平齐的爆破筒伫立在城外时,明军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魂不守舍。张献忠又令部众从城北掘通穴道,埋上炸药。准备停当后,一声令下,城墙炸裂,声如雷霆。成都城大爆破可以说是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纪元。
明末另一位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是位爆破能手。1642年,起义军第二次攻打开封时,大顺军在开封城东北角挖掘了长10丈、宽1丈多的大穴道,里面装满火药,放入三四条4丈多长的引信,然后引火爆破,崩塌城墙。据明代兵书《[[武备志]]》《[[火龙经]]》记载,有一种专门用于炸敌船的火药桶。即在木桶中放粗缓火药5斤,上面覆盖一层薄沙土。临用时,取无焰火炭二三块放在粗碗内,覆以薄灰,平放在桶内的沙土上,轻轻将桶加盖加闩,投掷时,须双手平举,轻抛出去,落到敌船上顷刻爆炸。这种火药桶不装引信,只要桶碰及目标,碗内火炭打翻,便可引爆桶内炸药,使敌人没有时间拾起来掷回。另外明朝还使用一种水上爆破艇,名叫“子母舟”。在母舟的后部只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后藏一小舟,通连一处,亦有盖板,用来掩蔽人。母舟舱内贮满火药、纵火器具,船头两掖钉满狼牙钉,当与敌船靠帮时,用钩拒搭住敌船,拴上缆索,将母船发火,与敌船共焚,爆破手乘子船返回。后来又经改进,创制了更为灵活的联环舟。舟长约4丈,外面看像一只船,分开则为二只舟,中间以环联结,前半部船舱盛火器,船首钉满“大倒须钉”,遇敌时,猛撞敌船,大钉钩住船,然后点火,解脱联环,乘后半截返回。
==介绍==
[[File:炸弹4.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6923939817&di=1d4ede3688f16730cc549e599bbc4b78&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cache.netease.com%2Fphoto%2F0001%2F2014-06-27%2F900x600_9VOHTFQD56NT0001.jpg 原图链接]]]
这类火器是在燃烧性的“[[霹雳火球]]”和“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时,人们用竹篾编制成球形,外糊泥纸,内装火药和瓷片,施放时发出霹雳般的震响。这更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爆炸性火器“霹雳火球”。它主要起燃烧作用,但同时可崩射出碎瓷片以击伤敌人。后来进一步制成“霹雳炮”,是用纸筒做炮管,内装石灰和硫磺等物,燃放时,弹体先射向空中,再降落水中,硫磺和石灰见水便膨胀发火,跳出水面,纸筒随即炸裂,石灰烟雾四散,可迷障敌人,伤及双目。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时,宋将李纲下令施放霹雳炮,击退了敌军。1161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时也曾用过霹雳炮。据史料记载,金属炸弹是出自金人之手。金世宗时,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有个名叫铁李的猎手,专门以捕捉狐狸为业。他制造了一种陶质的“火罐炮”,下粗上细,罐内装入火药,在细口上装引信。捕狐时点燃引信,火罐爆炸,所发出的猛烈响声,惊得狐狸慌忙乱跑,都逃进预先设置的网里。这种陶火罐就是金属炸弹的雏形。<ref>[洛•马向美国海军交付第十万枚"宝石路"II训练弹 ]</ref>
==炸弹之母==
2003年11月21日,美国空军向[[佛罗里达州]]一试验场投掷了一颗最新研制的号称“炸弹之母”的炸弹,爆炸造成强烈的冲击波和烟云。这是美国武器库中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
美军埃格林空军军备中心的发言人杰克·斯文森说,一架MC-130“战斗爪”运输机向埃格林空军基地试验场投掷了一枚重达9800公斤的卫星制导GBU-43/B型高威力空气爆裂炸 弹(或称MOAB)。斯文森在试验结束后说:“爆炸形成了一个充满火光的蘑菇云,越来越大……这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景象之一。”斯文森说,MOAB是美军威力最大的非核武器,这次试爆的炸弹携带了8482公斤高能炸药,当这颗9.1米长炸弹的尖端在接触地面时即爆炸。
==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是把许多小型炸弹装在一起齐投或连续投掷的炸弹,又称子母炸弹。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集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捆扎式的,把多颗小炸弹按一定排列捆在一起,挂在机翼或机身下;另一种是弹箱式的,即把许多小炸弹装在一个弹箱内。弹箱又分两种。一次使用的弹箱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至一定高度,在空爆装药作用下解体,抛撒出子炸弹;多次使用的弹箱不投下,子炸弹从弹箱抛出,飞机返航后可于弹箱中重新装弹。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又称子炸弹,根据作战任务的目标,有杀伤子炸弹、反装甲子炸弹、反跑道子炸弹、撒布式地雷等多种。一颗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数,少的几颗,多的几百颗,但是,集束炸弹中众多子炸弹散布到周围后,有百分之三十的子炸弹不能正常爆炸,在爆炸后的几年里会对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威胁。
==视频==
{{#iDisplay:b0943wxpyaj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