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995
次編輯
變更
烙画
,無編輯摘要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等,是 [[ 中国 ]] 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 [[ 西汉 ]] 、盛于 [[ 东汉 ]]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 [[ 宣纸 ]] 、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概述==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是采用 [[ 中国画 ]] 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以至大型厅堂壁画,如《 [[ 清明上河图 ]] 》、《 [[ 大观园图卷 ]] 》、《 [[ 万里长城 ]] 》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 [[ 抽象画 ]] 等不同画种的风格。
===烙制材料===
以前仅限于在木板、树皮、 [[ 葫芦 ]] 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 [[ 色彩 ]] 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南阳烙画中的精品。
==烙制工具==
开始,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 [[ 筷子 ]] 、尺子、 [[ 木梳 ]] 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烙制姿势==
以前烙画艺人是一种吸大烟的姿势,侧卧床上利用烟灯加热进行烙烫加工,此种方式称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 [[ 工艺品 ]] ,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 [[ 艺术 ]] 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烙笔有笔架支撑,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等优点。为研究和发展烙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烙制技法==
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 [[ 浮雕 ]] 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烙画题材==
作品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 [[ 古典小说 ]] 、 [[ 神话故事 ]] 、 [[ 吉祥图案 ]] 、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