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875
次編輯
變更
成语
,無編輯摘要
'''成语'''(chengyu,idioms)是 [[ 中国 ]][[ 汉字 ]] 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 [[ 古代 ]] 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详细解释==
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 [[ 语法 ]] 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 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 [[ 谚语 ]] 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 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 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出处===
如“功败垂成”出自晋阳之战,“ [[ 完璧归赵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 [[ 历史 ]] 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 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 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2]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 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 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3]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 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 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 [[ 诗经 ]] 》,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 [[ 尚书 ]] 》,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 [[ 三字经 ]] 》《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 “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 ,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 [[ 岳阳楼记 ]] 》中的一句" “ 百废俱兴" ” ,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Category:802 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