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964
次編輯
變更
普济桥
,無編輯摘要
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南北走向,全长82米,宽8米,占地面积656平方米。敞肩连拱石拱桥。据清乾隆《崞县志》记载,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后代修缮,现存桥体为金代风格。由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组成,大券尽跨19米,矢高6.5米,东西两侧券楣上分别雕有云中盘龙、扁舟渔翁、文弱书生、威武壮士及奇形异兽等像,券楣上为龙首汲水兽。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板、望柱,望柱上雕有佛手、石鼓、桃、狮和麒麟等,造型生动。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http://www.sach.gov.cn/col/col2289/index.html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家文物局,2019-10-18</ref> 。
中文名称普济桥 地理位置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占地面积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 著名景点等崞阳关帝庙 修建时间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 文保等级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远望普济桥,五道券眉错落有序,一道伏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石曲线称平,柱、栏、板齐整参差,细看桥壁上彼凸此凹,或进或出,桥面上柱立板卧,时起时伏,真乃庄重古朴,建造奇特 <ref>[http://www.likefar.com/scene/5811/ 山西原平市崞阳镇普济桥景点介绍(附图)],远方网,2012-6-20</ref> 。
==相关历史记载==
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 <ref>[http://news.xinzhou.org/html/2016/tsyp_0804/676.html 原平:普济桥],忻州网,2016-8-4</ref> ,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 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旧时桥旁有普济寺后被毁。
崞阳镇是崞县(现在的原平市)的旧县城,今天,这座集人文奇景、儒家理念、报国情怀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它的古老历史,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即使是那些并不很遥远的人和事,也已很少被人提及:“崞县惨案”记录了日本侵华的暴行;徐永昌、续范亭,更是两位从崞县走出去的民国风云人物。仅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崞县就有30余人. 崞阳虽不是边塞重镇,却是交通要道,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近1700年历史的边陲重镇——崞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公元615年,隋炀帝北狩雁门,遭遇突厥大军,雁门郡的41城被突厥攻破了39座,隋炀帝自己也被围困在代县,岌岌可危。只是靠着崞县的固守,隋军才争取到援军而解代县之围;北宋,这里靠近宋、辽战场;到了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崞县又增筑了逻城和卫城一共三重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