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和殿

移除 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和殿01.jpg|350px|缩略图|右|中和殿[http://img3.pchouse.com.cn/pchouse/1010/31/42345_8.jpg 原图链接][http://arch.pchouse.com.cn/sheji/zuopinku/1010/42345_3.html 来自太平洋家居网 图片 ]]]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的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ref>[https://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464.html 中和殿],故宫博物院, 2019-12-31 </ref> 。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22nid%22%3A%22news_9080748782796056349%22}&n_type=1&p_from=4 中和殿——藏在故宫里的思过崖 ],百度网</ref>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287703584859013&wfr=spider&for=pc 故宫三大宫殿各有不同,中和殿有啥讲究呢? ],百度网 </ref>。
==殿名来源==
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13/18/40064045_645358105.shtml 中和殿 ],360个人图书馆 2017-04-13</ref>。”
“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外部特征===
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ref>[http://culture.qianggen.net/2016/0116/50005.html 袁世凯和故宫门匾什么仇什么怨?],墙根网 2016 年01月16日-01-16</ref>。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File:中和殿内部002.jpg|260px|缩略图|右|中和殿内部[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07/93273003e91c404685ebf868b69d47fb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6715294_660417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ref>[https://weibo.com/2286387247/GtIPU9v8k?type=comment#_rnd1575425573878 甪端 ],新浪微博 2018,2018-8-8 20:19 </ref>。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
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
714,9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