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润滑油

增加 14,45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润滑油</big> ''' |- | File:Rhy.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ag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润滑油</big> '''
|-
| [[File:Rhy.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undefined&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润滑油&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cs=1484831626,3152180414&os=1762247996,2620486213&simid=4108318064,588826275&pn=15&rn=1&di=133650&ln=1304&fr=&fmq=157864461093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0,0&istype=0&ist=&jit=&bdtype=0&spn=0&pi=0&gsm=0&objurl=http%3A%2F%2Ffiles.3158.cn%2Farticle%2F201412%2F2209%2F300055996907181.png&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ctd=1578644641906^3_1007X610%1 原图链接][https://w.3158.cn/question/229094.html 来自创业快讯APP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外文名''': Lubricating oil

'''作 用''': 润滑、冷却、防锈、密封、减震等

'''分 类''': 石蜡基、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
|}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辅助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Roab)。

只要是应用于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而可以减少两物体因接触而产生的磨擦与磨损之功能,即为润滑油。

润滑油、润滑脂统而言之,为「润滑剂」之一种。而所谓润滑剂,简单地说,就是介于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具有减少两个物体因接触而产生摩擦的功能者。

润滑油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而其真正使用性能又是复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的综合效应。润滑油的基本性能包括一般理化性能、特殊理化性能和模拟台架试验。

每一类润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以表明该产品的内在质量。

(1) [lubricating oil]∶作润滑剂用的油(如石油的蒸馏物或脂肪质)

(2) [lubricant]∶涂在机器轴承或者人体某个部位等运动部分表面的油状液体。有减少摩擦、避免发热、防止机器磨损以及医学用途等作用。一般是分馏石油的产物,也有从动植物油中提炼的。包含“润滑脂”。一般为不易挥发的油状润滑剂。
==组成成分==
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某些新的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生物油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这两种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中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生物基础油(植物油)正越来越受欢迎,它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环境污染。合成润滑油具有低温性能优异,润滑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适用于高负荷、高转速、高真空、高能辐射和强氧化介质等环境。由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在寻求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而这种”天然”润滑油正拥有这个特点,虽然植物油成本高,但所增加的费用足以抵消使用其它矿物油、合成润滑油所带来的环境治理费用。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分类

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
===API分类===
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入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
试验方法
类别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
/D4927/D3120
类别说明
饱和烃含量
/%
黏度指数
VI
硫含量/%
(质量分数)
I类
<90
80~120
>0.3
传统溶剂精炼出来的矿物基础油
II类
>90
80~120
<0.3
氢裂解炼出来的矿物基础油
III类
(UCBO)
>90
>120
<0.3
氢裂解过程与腊油异构化炼出来的矿物基础油
IV类
聚α-烯烃
(PAO)
石蜡分解法与乙烯合成法制得的合成基础油
V类
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
其他合成油、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的统称
===基础油分类===
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
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类
类别
黏度指数VI
超高黏度指数(UHVI)
VI≥140
很高黏度指数(VHVI)
120≤VI<140
高黏度指数(HVI)
90≤VI<120
中黏度指数(MVI)
40≤VI<90
低黏度指数(LVI)
VI<40
按使用范围分类
通用基础油
专用基础油
低凝基础油
深度精制基础油
适用于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
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
UHVI VHVI HVI MVI LVI
UHVIW VHVIW HVIW MVIW
(代号后加W)
UHVIS VHVIS HVIS MVIS
(代号后加S)
===添加剂===
添加剂是近代高级润滑油的精髓,正确选用合理加入,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一般常用的添加剂有:粘度指数改进剂,倾点下降剂,抗氧化剂,清净分散剂,摩擦缓和剂,油性剂,极压添加剂,抗泡沫剂,金属钝化剂,乳化剂,防腐蚀剂,防锈剂,破乳化剂,抗氧抗腐剂等。

国内的主要添加剂生产商都在北方,因为相对于南方,在北方生产的添加剂含水量要小。
==作用==
按其来源分动物油、植物油,石油润滑油和合成润滑油四大类。

石油润滑油的用量占总用量90%以上,因此润滑油常指石油润滑油。主要用于减少运动部件表面间的摩擦,同时对机器设备具有冷却、密封、防腐、防锈、绝缘、功率传送、清洗杂质等作用。主要以来自原油蒸馏装置的润滑油馏分和渣油馏分为原料。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氧化安定性和润滑性,它们与润滑油馏分的组成密切相关。粘度是反映润滑油流动性的重要质量指标。不同的使用条件具有不同的粘度要求。重负荷和低速度的机械要选用高粘度润滑油。氧化安定性表示油品在使用环境中,由于温度、空气中氧以及金属催化作用所表现的抗氧化能力。油品氧化后,根据使用条件会生成细小的沥青质为主的碳状物质,呈粘滞的漆状物质或漆膜,或粘性的含水物质,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性能。润滑性表示润滑油的减磨性能。润滑油添加剂概念是加入润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以使润滑剂得到某种新的特性或改善润滑剂中已有的一些特性。添加剂按功能分主要有抗氧剂和金属减活剂、极压抗磨剂、摩擦改善剂(又名油性剂)、清净分散剂、泡沫抑制剂、防锈剂、抗氧防腐剂、流点改善剂、粘度指数增进剂、抗乳剂等类型。市场中所销售的添加剂一般都是以上各单一添加剂的复合品,所不同的就是单一添加剂的成分不同以及复合添加剂内部几种单一添加剂的比例不同而已。
===润滑===
发动机在运转时,如果一些摩擦部位得不到适当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实践证明,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许多漏水或漏油的汽车出现拉缸、抱轴等故障,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摩擦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当润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会粘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减少摩擦机件之间的阻力,而油膜的强度和韧性是发挥其润滑作用的关键。但是又不能用量过大,因为量过大时会产生平方关系的阻力,对转速影响极大,所以在用量上要特别注意。
===冷却===
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动力输出以及摩擦阻力消耗和辅助机构的驱动上;其余大部分热量除随废气排到大气中外,还会被发动机中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发动机中多余的热必须排出机体,否则发动机会由于温度过高而烧坏。这一方面靠发动机冷却系来完成,另一方面靠润滑油从气缸、活塞、曲轴等表面吸收热量后带到油底壳中散发。
===洗涤===
发动机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污物。如吸入空气中带来的砂土、灰尘,混合气燃烧后形成的积炭,润滑油氧化后生成的胶状物,机件间摩擦产生金属屑等等。这些污物会附着在机件的摩擦表面上,如不清洗下来,就会加大机件的磨损。另外,大量的胶质会使活塞环粘结卡滞,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及时将这些污物清理,这个清洗过程是靠润滑油在机体内循环流动来完成的。
===密封===
发动机的气缸与活塞、活塞环与环槽以及气门与气门座间均存在一定间隙,这样能保证各运动副之间不会卡滞。但这些间隙可造成气缸密封不好,燃烧室漏气结果是降低气缸压力及发动机输出功率。润滑油在这些间隙中形成的油膜,保证了气缸的密封性,保持气缸压力及发动机输出功率,并能阻止废气向下窜入曲轴箱。
===防锈===
发动机在运转或存放时,大气、润滑油、燃油中的水分以及燃烧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对机件造成腐蚀和锈蚀,从而加大摩擦面的损坏。润滑油在机件表面形成的油膜,可以避免机件与水及酸性气体直接接触,防止产生腐蚀、锈蚀。
===消除冲击载荷===
在压缩行程结束时,混合气开始燃烧,气缸压力急剧上升。这时,轴承间隙中的润滑油将缓和活塞、活塞销、连杆、曲轴等机件所受到的冲击载荷,使发动机平稳工作,并防止金属直接接触,减少磨损。
==鉴别==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iDisplay:t08680vn07x|460|360|qq}}

'''揭秘假冒润滑油黑色链条'''
</div>
在润滑油使用过程中,一些散装油品由于存放不当而发生变质。因此,多掌握一些变质润滑油的识别方法,就为安全用油多一份保障。

一、油流观察法:取两只量杯,其中一个盛有待检查的润滑油,另一只空放在桌面上,将盛满润滑油的量杯高举离开桌面30~40厘米并倾斜,让润滑油慢慢流到空杯中,观察其流动情况。质量好的润滑油油流细长、均匀、连绵不断;若出现流速忽快忽慢,时而有大块流下,则说明润滑油已变质。

二、手捻法:将润滑油捻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反复研磨,较好的润滑油有润滑性、磨屑少、无摩擦;若感到手指之间有砂粒之类较大摩擦感,则表明润滑油内杂质多,不能再用,应更换新润滑油。

三、光照法: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用螺丝刀将润滑油撩起,与水平面成45度角,对照阳光,观察油滴情况。光照下,可清晰看到润滑油中无磨屑者为良好;若磨屑过多,则应更换。

四、油滴痕迹法:取一张干净的白色滤试纸,滴油数滴,待润滑油渗漏后,若表面有黑色粉末,用手触摸有阻塞感,则说明润滑油里面杂质很多,好的润滑油无粉末,用手摸上去干而光滑,痕迹呈黄色。
==使用误区==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iDisplay:w06119ytkl6|460|360|qq}}

'''为什么老司机从来不换大品牌的机油?看完这个视频你就懂了,水太深'''
</div>
误解一:润滑油能多加就多加

润滑油量应该控制在机油尺的上、下刻度线之间为好。因为润滑油过多就会从气缸与活塞的间隙中窜入燃烧室燃烧形成积炭。这些积炭会提高发动机压缩比,增加产生爆震的倾向;积炭在汽缸内呈红热状态还容易引起早燃,如落入汽缸会加剧汽缸和活塞的磨损,还会加速污染润滑油。其次,润滑油过多增加了曲轴连杆的搅拌阻力,使燃油消耗增大

误解二:什么时候润滑油变黑了就该换油了

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对于没有加清净分散剂的润滑油来说,颜色变黑的确是油品已严重变质的表现,但现代汽车使用的润滑油一般都加有清净分解剂。这种清净剂将粘附在活塞上的胶膜和黑色积炭洗涤下来,并分散在油中,减少发动机高温沉淀物的生成,故润滑油使用一段时间后颜色容易变黑,但这时的油品并未完全变质。

误解三:润滑油经常添不用换

经常检查润滑油是正确的,但只补充不更换只能弥补机油数量上的不足,却无法完全补偿润滑油性能的损失。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污染、氧化等原因质量会逐渐下降,同时还会有一些消耗,使数量减少。

误区四:添加剂用处大

真正优质的润滑油是具备多种发动机保护功能的成品,配方中已含有多种添加剂,其中包括抗磨剂,而且润滑油最讲究配方的均衡以保障各种性能的充分发挥。自行添加其他添加剂不仅不能给车辆带来额外保护,反而易与机油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造成机油综合性能的下降。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