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增加 1 位元組, 4 年前
八、臺北工場
[[File:087d80ce-361a-4385-bafc-1d6d3e3f6415.jpg|缩略图|left|鐵道部園區_臺北工場 [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 原圖來源]]]
原名車輛修理工場,建於1909年,面寬24公尺,南向朝廠內與北向朝大稻埕,各有塔樓與山牆做為歷史主義風格的完整表情,在圓弧山牆後方設有太子樓,是供廠房通風換氣的氣窗。東西向兩側共以六股承重磚拱牆組成,形成六座拱門供車輛進廠維修的六股軌道通過。屋頂為兩坡落水,屋架為採用跨距達17公尺的洋式鐵軌桁架,是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時,購入歐洲廢棄鐵軌,採用鐵軌熱熔式鉚釘(rivet)鉚接焊組而成的第一代大稻埕臺北火車站棚架鋼構,屋面鋪設亞鉛板瓦。戰後改為臺鐵禮堂,朝向廠內的南向立面拆除原本切角屋頂木造玄關,增設一座古典三角山牆的弧拱門廊,並拆除太子樓與圓弧山牆改為三角山牆。鐵路地下化後建造市民大道拓寬馬路,拆除北側雙塔樓與兩座拱門的開間進深,捷運松山線路線劃定後,禮堂位於地下路線通過的上方,為了施工需要由捷運局向臺鐵購地預定拆除老禮堂,經專家學者勘查,認為這座建築乘載臺鐵人各種局內活動的共同記憶,捷運局同意先調查紀錄,清除室內地坪挖掘出原有工場為放置修車鐵軌,由卵石與混凝土構成的道床地坪,以玻璃纖維翻製拓模記錄並保存少許道床混凝土塊。
 
戰後鐵道部改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因都市計畫劃道路塔城街於1967年開通,切斷與西側鐵道部官舍群連結形成今日所見的街廓。199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鐵道部廳舍為三級古蹟,1993年臺鐵總局遷移至臺北車站新廈。2005年文建會委託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進行古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規劃,2006年交通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文建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簽訂臺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正式開始,以「鐵道部博物館園區」為基礎概念,目標為建置現代性展示主題之複合使用園區,並整合周邊都市及歷史涵構。2007年文建會指定為國定古蹟,並納入八角樓、食堂、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為古蹟範圍,臺北工場及清代機器局遺址則分別由臺北市於2008年級201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起由臺博館代管此區土地建物。規劃中的鐵道博物館展示主題將主要架構在古蹟與基地、鐵道文化及現代性等相關議題之上,未來也將涉及整合西側原機器局工廠範圍內E1E2街廓。<ref>2020年(預計)完工開放。</ref>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