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瑟·愛德華·史密斯

增加 2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9-09T07:12:07+00:00}}
'''阿瑟·愛德華·史密斯'''(Arthur Edward Smith, 1880-1978)是位自學的英國製琴師 ,1880 ,<ref> {{cite news | url =http://cm2.chimeimuseum.org/tw/entryMaker.aspx?id=PE0472 | title =名琴檔案搜尋 - 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 | accessdate =2020-01-06}}</ref>1880 年出生於英國倫敦(London)。他被譽為「澳洲製琴師之父」,以他在該領域的卓越地位來說,此稱號實至名歸。<ref> {{cite web | url =http://cm2.chimeimuseum.org/tw/entryMaker.aspx?id=PE0472 | title =阿瑟.愛德華.史密斯 | accessdate =2019-04-06}}</ref>==經歷==14歲時曾在莫爾登(Maldon)的本托爾有限公司(E. H. Bentall Co. Ltd.)設計部門見習,後來參加當地的業餘管弦樂團,他並不滿意當時所使用的樂器,因此決定嘗試自製提琴。
14歲時曾在莫爾登(Maldon)的本托爾有限公司(E. H. Bentall Co. Ltd.)設計部門見習,後來參加當地的業餘管弦樂團,他並不滿意當時所使用的樂器,因此決定嘗試自製提琴。1897 1897 年完成第1把小提琴,直到1901年已經擁有8把自製提琴 。 1905年,史密斯開始協助琴商CA. W. Jeffreys製作與維修提琴;1907年,另一位製琴師赫伯特.史丹利.山普森(Herbert Stanley Sampson, 1891-1955)也來到這裡成為史密斯的助手。1909年7月,史密斯乘船離開英國,9月抵達澳洲墨爾本(Melbourne)。不久後便在墨爾本成立了工作室
1905年,史密斯開始協助琴商CA. W. Jeffreys製作與維修提琴; 1907年,另一位製琴師赫伯特.史丹利.山普森(Herbert Stanley Sampson, 1891-1955)也來到這裡成為史密斯的助手。 1909年7月,史密斯乘船離開英國,9月抵達澳洲墨爾本(Melbourne)。不久後便在墨爾本成立了工作室。 1910年7月,赫伯特.山普森在史密斯的鼓勵下也來到澳洲。後來因妻子凱特.大衛森(Kate Davidson)緣故,兩人決定前往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並將快速發展的小提琴事業交給山普森管理。 史密斯回到舊金山後,與製琴師卡爾.羅夏默(Carl Rothammer, 1881-af. 1925)結識,倆人成為合作夥伴,1913年決定再回到澳洲雪梨(Sydney)發展,但兩人合作時間很短暫,或許是受到即將來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羅夏默待不到一年就離開了。   世界大戰嚴重影響了史密斯的製琴事業,1915年他搬遷工作室,並登記為「音樂銷售者與樂器批發商」(Music Sellers & Musical Instrument Warehouses)以及「製琴師」 。1914  1914 年,[[威廉·派傑克]](Gerard William Paszek, 1888-1956)加入,並成為史密斯的得力助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澳洲於1916年成立新南威爾斯市立音樂學院(NSW State Conservatorium of Music)以及1919年的新南威爾斯市立交響樂團(NSW State Orchestra),音樂活動的盛行促使史密斯的音樂事業蒸蒸日上,1919年成立阿瑟.愛德華.史密斯股份有限公司(A. E. Smith & Co. Pty Ltd.);
1920年代,員工數量大增,重要的製琴師包括:[[查理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威廉·多芬]](William Dolphin, 1903-1981)、[[崔斯坦·希爾]](Tristan Hill)、[[約翰·辛克萊爾·泰勒]](John Sinclair Taylor)、[[阿瑟·派頓]](Arthur Patton)、[[羅德·亞當]](Lloyd Adams)、以及[[愛德蒙·紐漢]](Edmond Newham),到了二零年代末期,史密斯公司被視為澳洲最具領導性的提琴企業,並被報社評為「提琴家族的守護者」(The Guardian of the Whole violin Family)。
7,8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