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龙门石窟

移除 7,7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龙门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朝]]、[[唐朝]]、[[五代]]、[[宋朝]]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历代文人学士关于描写龙门风光的诗词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题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包”,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2000年===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2007年===
 
5A级旅游景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人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
 
===开凿历史===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盗凿破坏===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保护修缮===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于2007年3月28日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保护人员没有对大佛进行大的修复,只是对大佛表面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
 
==景点价值==
 
===书法艺术===
 
截至2014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8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之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文化===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意义===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外界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
 
(i) 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ii) 是对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iii)是对中国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会的展现。
 
===参观路线===
 
总路线:
 
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西山石窟:北门——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南门
 
东山石窟:
 
南门——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观音像龛——西方净土变龛——看经寺——二莲花洞——四雁洞——北门
 
香山寺:
 
南步游道——莲花池——钟楼、鼓楼——天王殿——罗汉殿——石楼——九老堂——观景台——大雄宝殿——乾隆御碑亭——蒋宋别墅——撞钟(钟、鼓楼观景台留影)——从后门经东山宾馆进入白园
 
白园:
 
南大门进——南诗廊——琵琶峰——北诗廊——道诗书屋——乐天堂——青谷——正门
==景点趣事==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剪刀手佛像===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有游客去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一尊历经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游人卖萌,在提醒大家保护文物,还是想说点什么?
 
网友评论:四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
==视频==
246,3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