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河西走廊

移除 9,70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简称河西)古称雍州、凉州,位于[[中国黄河]]以西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 ,呈西北——东南走向为狭长状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道,也是古代中国汉地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著名景点有[[鸣沙山]]、[[嘉峪关]]、[[卫星基地]]、[[张掖丹霞]]等。
==发展历史==
 
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先秦时期(约7500年~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凉州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玉帛之路的重要节点,主要是游牧部落。
==地理构造==
===地质 地貌特点===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File:河西走廊01.jpg|300px|缩略图|右|河西走廊位置图[http://n.sinaimg.cn/sinacn16/439/w1334h705/20180528/c9ef-hcaquev5674412.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44486173_1801f0e1d001007byp.html 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水系分布===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地。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气候特点===
2018年8月6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在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发掘的木本植物木炭显示,距今约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气候从温凉湿润开始变干旱了<ref>[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8-08/06/content_36716573.htm 考古发现:距今约3700年河西走廊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中文网</ref>。
===土壤植被===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
==名称由来==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14130.aspx 《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古诗文网</ref>,雍州在黄河以西,可见东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雍州,治所在姑臧(凉州)。
== 经济方面相关记载==
===金融通道===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宗教方面==
 
唐代佛教领袖释道世,弘法之余,深研经藏,博览穷究,费时十年,撰成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就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十九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虽然当时全国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释道世认为,只有这十九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宫里有佛祖的舍利。
 
《[[阿育王传]]》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国者,一十九所。”
 
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塔名如次:
 
1、西晋会稽鄮县塔([[浙江宁波]])、2、东晋金陵长干塔([[江苏]])、3、石赵青州东城塔([[山东]])、4、姚秦河东蒲阪塔([[山西]])、5、北周岐州岐山南塔([[陕西]])、6、北周瓜州城东古塔([[甘肃]])、7、北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甘肃)、8、北周洛州故都西塔([[河南]])、9.北周凉州姑臧故塔(甘肃)、10.北周甘州山丹县故塔(甘肃)、11.北周晋州霍山南塔(山西)、12.南齐代州城东古塔(山西)、13.隋益州福感寺塔([[四川]])、14. 隋晋源县塔([[四川]])、15.隋郑州超化寺塔(河南)、16.隋并州净明寺塔(山西)、17.隋怀州妙乐寺塔(河南)、18.隋并州榆杜县塔(山西)、19.隋魏州临黄县塔([[山东]])。其中北周瓜州城东古塔(甘肃)、北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甘肃)、北周凉州姑臧故塔(甘肃)、北周甘州山丹县故塔(甘肃)。
 
甘肃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国供奉佛祖舍利最多之地,而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这十九处[[阿育王]]塔系西晋至隋代陆续修建完成,一千多年来曾经过数次毁佛、灭佛及无法计数的战乱、地震破坏,更经历了文革浩劫,塔基多已残毁。其中北周瓜州城东古塔(今甘肃敦煌瓜州县)、北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今甘肃敦煌)、北周凉州姑臧故塔(今甘肃[[武威莲花山]])、北周山丹县故塔(今甘肃[[张掖山丹县]])。甘肃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国供奉佛祖舍利最多的地方,而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凉州姑臧故塔(莲花山金顶)的塔基还在,从老照片看塔基中的佛骨舍利可能已经被盗,此处是世间十九所释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处,塔高十三层,六棱六角,角系风铃,层层有门,从塔门入内,可上至塔顶,以观四城景色,毁于1927年大地震,清应寺旁有藏经阁,系前后藏喇嘛所修,藏有许多西藏经卷,以十二个大经柜盛之。凉州姑臧故塔,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集神州三宝感通录]]》<ref>[http://www.gming.org/fojing/qldzj/ctzs/14610.html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无量光明网</ref>均有记载。
==人文景观==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状况==
 
古代在军事上开疆拓土、南征北伐最重要的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良马,而另一样是车,而河西走廊从西汉至今一直都是给中国历朝历代的军队供应着良马、车。同时被称为“西北粮仓”,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就”。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甘肃的人大代表安国锋和政协委员郝树声,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提案,提到作为整个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最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温家宝]]总理谈了他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而这四件事情都与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关。
 
在走廊西头,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有专家指出,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充分证明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由东至西,河西走廊境内分别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甘肃省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激化。
 
河西走廊可望成世界葡萄酒板块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因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宜种植[[葡萄]],[[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葡萄]]产量丰硕。2015年9月15日,在甘肃省在武威市举办的中国·河西走廊第五届有机葡萄美酒节上,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李荣灿]]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把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鼓励甘肃发展的第一位产业。
==视频==
246,3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