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沁水县

移除 41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沁水古称端氏。  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 [[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  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战国]]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 [[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 [[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  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  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  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 。1938 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  1946 。1946 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  1949 。1949 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  1958 。1958 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  1959 。1959 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  1985 。1985 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地理环境==
718,7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