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子崖遗址

增加 6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城子崖遗址1928年春由[[吴金鼎]]先生发现,1930年~1931年秋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曾被称为“[[黑陶文化]]”。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将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发掘中还发现了黑陶文化期城和灰陶文化期城,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927733516_p19cecd30c00100i7l8.html?from=cul#p=1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浪看点平台 2019-10-28</ref>
中文名 城子崖
==第一次发掘==
1930年和1931年,中央研究院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板筑城垣,因此名之“城子崖”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wwbhdw/txt/2006-11/29/content_7426220.htm 城子崖遗址],中国网 2006-11-29 </ref> 。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文化层4~6米,分上下二层。上层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和铜质兵器等,属商周战国文化。下层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加沙黑陶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可谓该文化的代表。因地处龙山镇,并完全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便定名为‘龙山文化”。
==第二次发掘==
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于1989年至1993年,分4个年度进行的 <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oFmTickJ_wj5l63Fg0f06wvU9lNFrTGbaltBoEGQn2HA.. 【城子崖九十年】之四--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及成果_龙山文化],搜狐网 2018-8-14</ref>
此次发掘中,发现了城址、房址、水井、灰坑和墓葬等遗迹。确认该遗址是三个时代的城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中层为岳石文化城,即19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文化期城;上层基本属春秋城,即所谓灰陶文化期城。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器数量多,制作精,形体大。泥质陶以黑、光、亮为主要特征。长颈[[白陶鬹]]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陶罍]]、[[陶瓮]]、[[陶罐]]等器物形体硕大,颇有王者风度,应视为礼器。出土一件陶罍,通高79,口径36.5,腹径66厘米,是目前发现龙山文化同类器中最大的一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胎质坚实,多为光泽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陶 <ref> [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M7MTcEchNNXaYd9CA62djd0pzg1Ph1lDo. 城子崖遗址],才府,2016-5-11 </ref> ,其次为灰陶、红陶,还有少量白陶。轮制技术发达,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多为素面,常见纹饰有[[弦纹]]、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形有鼎、[[鬶]]、罐、盆、杯、豆、[[甗]]、[[甑]]、瓮、高柄杯和器盖等。器物中以平底器为多,另有三足器和圈足器,其中粗颈冲天流袋足鬶、三足盆、高柄杯、鸟首足鼎、袋足甗、黑陶单耳杯最具代表性。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其制作工艺高超,是陶器中的精品。
==意义==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